古鎮平城
古鎮平城,位居陵川縣城以北6公里處的山間盆地中。周圍群山環繞,崗巒疊起,地處“萬峰環列,突中一窩之心。鎮東與六泉鄉相連,西與秦家莊毗鄰,南通崇文鎮,北與壺關縣接壤。長陵公路橫貫南北,曲輝、平西公路在鎮內交匯,交通發達,商貿繁榮,古今為陵川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重鎮。
據《陵川縣志》記載,平城早在堯舜之前就有人類聚居,夏商時期為冀州所領,而且是夏商王直接管轄的“王畿之地。春秋時先屬晉、韓,后歸趙,長平之戰被秦吞并人秦境。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歸屬上黨郡高都縣管轄,西漢至兩晉屬泫氏縣,直到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陵川縣,平城此后才一直歸該縣所管轄。從隋置陵川始,經唐、宋的發展,金、元的鼎盛,明、清的輝煌,古鎮歷盡了千年的世道滄桑。
平城古為官商道衢鎖鑰之地。商貿發達,文化燦爛。早在明、清時期,平城在省內外就有了廣泛的商品交易市場。昔日鎮內的東西老街、十字巷、南堂巷設有各種店鋪、商號、作坊200多家。不僅鎮內店鋪林立,商賈云集、貨堆如山,而且在本省的晉城、陽城和河南的新鄉、鶴壁、道口以及山東、安徽、湖北、江蘇、浙江一帶,都有平城人開的鐵貨鋪、日雜店、布店、酒店等商號,并在當地有一定的聲譽。史書記載,平城在明朝已有“百張爐、十作釀、千家店之說,這足以反映了平城當時的冶煉、釀酒、手工業的發展與鼎盛。
商貿的繁榮,使古鎮的一些商賈富紳懂得了教育子弟光宗耀祖,改換門庭的重要性,為此古代的私塾教育在當地便應運而生。且不說平城歷代眾多的出相入仕者,僅金代這里就走出五位狀元,成為陵川歷史上著名的才子之鄉。除了前文所敘的南召武氏三狀元,還有楊寨的趙安時、趙安榮兄弟兩狀元,他們共同開創了平城歷史上的輝煌。趙安時為金海陵王貞元年間的狀元及第,歷官中順大夫、南京路兵馬都總管、上騎都尉、永定軍節度使等職。趙安榮為趙安時之弟,為金熙宗天眷年間的狀元及第。官歷朝清大夫、永定軍節度使等職。現存有趙安時撰寫的兩通碑文,是研究陵川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平城的古建遺產,分布多而廣,明清就有“十廟社之稱,而最有特色的是當地人稱為“古圈的閣樓建筑。在平城鎮所轄的20個村落中,幾乎村村都建有古閣,這些古閣或靠山、或臨水、或跨河、或依路,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均建在通往平城的大路上,而且閣面都朝向平城。現鎮內保存最好的是平城主街北側的三皇閣和老街中部的關圣閣。其中三皇閣建筑最為精美。該閣建在三米多高的臺基上,巍然聳立,雄視古鎮。閣共分三層,下為門洞,二、三層內外由木柱頂立,外圈半截花墻,里外均由玲瓏剔透的雕花窗扇相隔。閣頂為五脊六獸結構,筒瓦鋪頂,檐挑角凌空。昔日二層為古時社首們辦公所用,布置典雅,曾陳列著名人字畫。三層塑有伏羲、神農、黃帝三尊座像,即人們說的“三皇。左邊神農,手捧谷穗;右邊伏羲,手舉花絮;中間黃帝,正襟危坐,神態逼真。這座建于明代的古閣樓,成為平城古鎮的標志性建筑。
目前鎮內還保存有關圣閣附近的古店鋪和以北的東西老街以及元陽觀等古建筑,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這些散發著古樸氣息的鄉土古建已逐步在消亡。但平城鎮對此已引起高度重視,他們認為,“這些文物古跡是祖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一旦失去它,就不可能復得,所以至今還在盡力地保護著。同時,我們還應喚起更多人的重視,并使更多人都來支持和保護我們的歷史家珍,這樣,才不愧對于我們的祖先和后人。
關鍵字: 古鎮 壺關縣 平城 陵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