玨山風景區
玨山吐月:晉城四大名勝之一。 明嘉靖三十五年《創建玨山一天門記》碑文曰:“每年八月望, 月自中出, 謂之玨山吐月, 亦游觀之勝景也。相傳在古代,每年八月中秋之夜,站在山腳下青蓮寺內的款月亭中觀望, 一輪碩大的滿月自玨山雙峰間突涌而出,如水似銀的月光將玨山周邊的山、林、水、石潑瀉得銀光閃爍。而玨山雙峰則被裹在輕紗似的月色中, 勾勒出其絕美的形勝,朦朧迷離,隱約天宮。這就是歷代詠嘆的晉城名勝“玨山吐月, 又謂之“雙峰捧月。
青蓮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初創于北齊天保年間,高僧慧遠在此草創寺院,初名“硤石寺。唐代宗時(762779年),有神墨禪師在此修行:貞元間(7858 0 4年),有智通禪師在此作《六波羅蜜疏》;太和元年(827年),有慧惰禪師至此,廣集佛徒,開法華經道場,營造殿宇,使寺初見規模;唐太和二年(8 2 8年),名僧接踵而至,佛徒日漸增多,始創上院,兼設普賢道場;咸通八年(8 6 7年),御賜匾額“青蓮寺。上院賜名“福嚴禪院。
古青蓮寺正殿現存6尊唐代彩塑,是全國現存唐代寺觀塑像3處7 0余尊中的1處6尊。其造型洗練,恬靜淡雅,豐肌秀骨, 是我國唐代彩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南殿今存彩塑12尊,為宋代塑像。殿內有唐、宋、金碑記各通。其中唐碑《硤石寺大隋慧遠法師遺跡記》最為珍貴。碑首線刻彌勒講經圖,將唐代寺院全貌、 山水、同廊、講壇、佛殿刻于其上,為研究唐代寺廟建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關鍵字: 旅游區 玨山 象鼻山 青蓮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