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武祠
看到這些塑像,人們不禁聯想到當年楊家將征戰疆場的情景。楊家將中首先令人懷念的,自然是一代忠良、為國捐軀的楊令公。《宋史middot;楊業傳》記載,楊業曾在北漢任職29年,屢立戰功,威鎮邊陲,人稱無敵,累遷建雄軍節度使。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北漢主劉繼元降宋,楊業也隨之歸宋。宋遷楊業為代州知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副潘美以守山西,楊業遂移家于代州。太平興國五年( 980)三月二十日,契丹皇帝耶律賢親率騎兵十萬來犯雁門,楊業命部將斷峪谷南口,自率千余騎北出勾注山西陘。契丹軍于雁門峽谷中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宋軍奮勇沖殺,以少勝多,斃其名將,獲其甲馬。楊業以戰功升云州觀察使,仍知代州。太平興國七年(公元 982年)四月,契丹三路侵宋,中路以三萬人入雁門山,楊業與戰,斬契丹三千余人于雁門山下,深追敵軍至雁北朔、應、寰等州。
雍熙三年( 986),宋五路出兵伐遼。潘美、楊業率西路軍北出雁門,雁北各州民眾起義助戰,很快收復朔州、應州、寰州、云州(今朔縣、應縣、大同一帶)。后來,其它四路相繼敗歸,西路已成孤軍,契丹遂傾全國之主力軍集于雁北一隅,潘美、楊業等奉命返歸代州,分兵守護平型、飛狐、雁門諸關。宋朝廷決定將雁北起義軍和漢民二十萬人分別遷入河東(今山西)、河南(今河南省),命潘、楊保護撤退。楊業主張避免與新勝之遼軍決戰,建議由他率部從大石堡(在分繁峙縣城西北三十里)北出應州,虛張軍勢,吸引遼兵主力;然后大隊出關,接應義軍和百姓,潘美等不但不采納楊業的正確建議,反誣楊業懼敵,力主正面進兵,而自己又不為先鋒,楊業只好從命,率部奔上寰州前線。臨出發前,請潘美等派伏兵于陳家峪(朔縣境內)接應。楊業率部至朔州東與敵相遇,被困,突圍后退到陳家峪,不見宋兵前來接應。楊業拊膺大慟,率將士力戰,手刃遼兵數十百人,中箭墮馬被俘,絕食三日而死,時年五十五歲。楊業死后,潘美等極力掩蓋楊業的功績,并推卸自己的罪責。經楊業妻折氏(即佘太君)上書力辯,宋太宗才降旨追贈楊業為太尉中書今,謚“忠武。
關鍵字: 楊令公祠 楊家將 楊家祠堂 雁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