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寺石窟
位于榆社縣城西南五公里的廟嶺山。北魏至唐時依山造像,隨之即像造宮,建成寺院,明清重修。現寺宇已毀,佛像尚存,并有千佛洞一區。
今存摩崖造像一尊,高3.3米,面形方圓,肩披袈裟,羅紗透體,結迦趺坐,周圍配有美麗的花紋,雕琢精細,形態逼真,確為唐代石刻造像之精品。
寺東北隅,有千佛洞,又名“石室方丈,窟近方形,其狀如甕,西南角辟門,面積約15平方米。初入甚小,愈進愈大,石聲崢崢,故名“石室寺、“響堂寺。前洞洞內石壁環列,窟內有較大佛像六軀,四周千佛圍繞,其高者1米許,低者8、9厘米。達一千零九十尊,高鼻深眼,寬衣博帶,沿襲印度佛教藝術風格,為北魏之作。粗看似千人一面,細觀則各有千秋。洞頂成轎篷狀,繪有4幅山水畫,圖案鮮明,艷麗生動。后洞位于其東北5米處,大小與前洞相似,洞內有8幅生動幽美的山水、飛鳥圖案。
石窟東北山巔有方形唐塔、單層,高約4米,名禪師塔,建造規整,形制秀美,是響堂寺一建筑遺物。
關鍵字: 千佛洞 響堂寺 廟嶺山 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