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祠
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廟前村的汾陰后土祠,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后土娘娘廟。據祠中保存完好的《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記和《蒲州府記》記載,“軒轅氏祀地祈掃地為壇于睢上,二帝八員有司,三王澤歲舉
。到漢代,進而形成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來這里舉行一次大祀。漢武帝劉徹時更是東岳封禪,汾陰祀土,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擴建汾陰后土祠,定為國家祠廟,作為巡行之地。他一生曾六次祭祀后土,儀式隆重無比。漢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等先后來此祭祀達11次之多。唐時,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年間三次來此祭祀,并擴建祠廟。宋真宗趙桓大中祥符四年也來此祭祀,為這次祭祀活動,撥款對后土祠進行了修葺。明萬歷年間,因黃河沖刷,后土祠陷入黃河,經先后兩次遷建,又均被黃河吞沒,現存建筑是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新選廟址重建。
祠內現存建筑有山門、品字臺、獻殿、香廳、正殿,東西五虎殿,宋真宗碑等。藏有漢武帝秋風辭碑的秋風樓,就是在正殿后面中軸線北端。后土娘娘塑像,靈踞正殿之中,歷來為人們崇拜敬仰。每年農歷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為后土娘娘廟會,也是后土大祀之日。
近年來,海外華人尋根,除到陜西黃陵祭祖外,把汾陰后土娘娘則視為先于黃帝的祖先,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和總根,所以紛紛前來朝圣祭祖。
秋風樓在后土廟內。漢武帝劉徹曾5次巡幸河東。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劉徹巡視河東祭祀后土廟時,正值晚秋,武帝在汾河舟中歡宴群臣,慷慨高歌,寫下了“秋風辭。
秋風樓是為保存《秋風辭》興建的。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形制結構為明代所建。秋風樓建于汾陰睢上,靠近黃河,因黃河淹沒,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間重修。現在的秋風樓,系清代同治9年(公元1870年)重建。秋風樓,樓身高達32.6米,樓身為曲尺形,主體為三層檐,2、3層上建有回廊,全樓斗拱密布,造型美觀、大方,引人觀瞻。
秋風樓,兩側下方都有精雕的吊柱,共有28根,傳說代表漢武帝的云臺28將;上層是十字歇山頂,共有36個挑角,說是象征隋末瓦崗寨36兄弟;每個玻璃挑角上都裝有彩色琉璃武將形象,共108個,據說象征梁山一百單八將。樓內上層,現有“秋風辭石碑兩塊,它既象征著秋風樓的古老,又為秋風樓增加了藝術色彩。
關鍵字: 萬榮縣 后土祠 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