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守居園池
絳守居園池,位于新絳縣城西部高垣,現新絳中學校后面(原州署的后面)。東西長174.9米,南北寬95.45米,總面積為16594.21平方米,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絳守居園池系絳州街府花園,供太守、官僚、士大夫及其妻室兒女游樂的地方。此國歷代俗稱“隋代花園、“隋園、“蓮花池、“新絳花園、“居園池,始建于隋開皇十六年(596),由內軍將軍臨汾令梁軌開創。當時他為官一任,體察民情,看到風不調雨不順,常常有旱災威脅百姓,城池附近,井水又多鹵咸,既不能飲,又不可澆灌田園,于是他從距縣城北30華里的“鼓堆泉引來清涼的泉水,開了12道灌渠,大部分澆灌沿途田地,小部分流入當時刺史的“牙城,從州衙的后面經過,流入街市和城郊,解決了人民飲水和灌溉田園的問題。大業元年(605),煬帝的弟弟漢王諒造反,絳州薛雅和聞喜裴文安居高垣“代土建臺以拒隋軍討之,因此形成了大水池,于是,中建洄蓮亭,旁植竹木花柳,故“豪王才侯在此處建起“臺亭沼池“襲以奇意相勝,幾經添建修飾,“居園池的雛型便形成。 絳守居園池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官衙州牧的添建維修,一千三百多年的風云變幻,時尚追求,形成幾個大的格局和面貌,成為我國園林史研究的重要資料。從隋唐時期的“自然山水園林到宋元時期的“建筑山水園林,直至明清時期的“寫意山水園林,一脈相承形成我國北方園林的獨特面貌。展現了各個時代的獨具匠心的造園藝術特色。 隋唐時期的園林面貌已蕩然無存,只能從唐穆宗長慶三年(823)絳州刺史樊宗師的《絳守居園池記》中尋覓到大概的面貌。 隋唐時期園池構建以水為主,水面積約占全園的四分之一還要強,是我國北方典型的“自然山水園林。園中有五個亭軒,一個堂廡和一個入園門,建筑形制都很簡潔明快。水從西北注入園池,形成懸瀑,噴珠濺玉。水池中子午橋貫通南北,橋中一亭名曰洄蓮亭,高高屹立,遠望如觀蜃景一般。池邊芳草、薔薇、翠蔓、紅刺相映成輝。池南是井陣形的軒亭,周以直欞窗的木制回廊,“香亭居中鰲立,與太守寢室相通。池西南有“虎豹門與州衙相通,左壁畫猛虎與野豬搏斗圖,右壁畫胡人訓豹圖。池東西建有“新亭和“槐亭。
這些建筑以“借景法大大擴展了“咫尺園林的意境。 明清園林,從明正德李文潔到清光緒李壽芝,幾經構建,園內盛設亭臺樓榭,建筑秀麗,假山聳峙,清水環繞,花卉爭艷,古柏參天,曲徑小橋,景色幽美,成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園林,是古代園林中有據可查,有遺跡可尋的最古老的名園,具有文物價值及園林藝術價值,是園林藝術重要的實物資料。現在園池的地形地貌基本保存完整,總體規模布局、形制及池塘渠道、亭臺部位尚清晰可辨。
關鍵字: 山西省 新絳縣 絳守居園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