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瑪: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代表
“查瑪”(俗稱“跳神”或“打鬼”)系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產物。于十六世紀后半葉隨同噶魯派(黃教)喇嘛教傳入內蒙古,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并在長期的演變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它是一種以演述宗教經傳故事為內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態各異,分“大查瑪”(主要神祗)和“小查瑪”(泛指鳥獸及侍從)兩大部分。有殿堂舞、米擴佛傳舞、寺院舞、大場舞四種表演形式,獨舞、雙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應俱全,亦可穿插即興表演。表演程式化、規范化。舞蹈語匯的運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個性劃分。一般是“大查瑪”動作沉毅堅定,莊重徐緩,“小查瑪”動作乖巧多變,靈活敏捷。表演時二者相映相襯,各具特色。如卻吉勒(閻王)舞動作剛勁獷悍,舉手投足都極富雕塑性;鹿神舞動作矯健奔放而有氣勢,技藝性頗強,帶有競賽性質;好扣麥(骷髏)舞動作靈活灑脫,時而隨鼓聲顛跑跳躍,時而故作威風狀進行戲謔表演,身體的起伏,頭部的昂垂,手的繞動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韻味。
“查瑪”舞
“查瑪”舞在內蒙古地區流傳十分廣泛,絕大多數寺廟均于宗教節日時表演。其舞蹈形式影響甚廣,至今仍在蒙古族舞蹈的創作、表演和教學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關鍵字: 內蒙古 喇嘛教 宗教文化 查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