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農業、手工業的保安族
保安族
保安族聚居區位于甘肅、青海交界的積石山下,北臨黃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約為16505。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0年根據本族自愿,定名為“保安族”。
保安族
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東鄉族、撒拉族以及保安;在元明清三季700年中;一直是回回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裕固族則屬回紇后裔;歸突厥語族;屬突厥人.因信原始宗教和喇嘛教;被劃為蒙古人.但由于近代的語言的發展;形成了以語言劃分民族的范例。而這種理論就其本身;是帝國主義為分裂民族主權國家;而設立的。雖然這本是語言學的,一個成功突破;但卻被殖民地帝國主義國家卑鄙的利用了。這種卑鄙政治的權術;后來被廣泛的運用于;脫離殖民半殖民統治的第三世界;由于時代的錯誤第三世界各國政府也運用了這一帶有政治性的語言學理論。這種陰謀是不難識破的;舉例說明:英國人對印度的分裂就是一例。英國人把印度穆斯林;解釋為一個新民族而獨立;形成一個新的國家-巴基斯坦。后來美國人師法英國;支持臺灣,中華民國;也有同樣的動機。
保安族
由于蔣介石政府的同化分裂政策把回族說成漢民族的一部分-有異信仰的特殊國民。即信仰回教--伊斯蘭教的漢人。解放戰爭后;共產黨為團結各少數民族建設;對回族做了確認。這是一件令回族同胞和漢民族友好人士高興的事情。對中國來說;是民族政策的落實,對回族來說是中央政府;對回族自己本身的友好的身份確認。據文獻記載,明洪武四年(1400年),在今青海省同仁縣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保安”是由地名演變為族名的。一般認為該族是元、明時期以信仰伊斯蘭教的一支蒙古族為主,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漸形成。也有人認為保安族是以四川、陜西等地遷至青海同仁一帶的“回回”人為主發展而來。
保安族
他們原以駐軍墾牧形式住在同仁境內隆務河兩岸。長期與當地東鄉、撒拉、藏等族交往、通婚,而逐步形成發展為保安族。 明末清初,保安族社會發展,人口增加,當時保安城內“番回”達百余家,城外有四屯,一干余戶,由土干戶統治。雍正七年(1729)土千戶王喇夫違抗清朝,川陜總督岳鐘琪派兵進剿,將保安堡原募“番兵”遣散,改設“把總”,改屬西寧鎮統轄。
保安族
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隸屬循化營,由蘭州府管轄。同治初年,保安族因受當地喇嘛教隆務寺封建主欺壓,被迫東遷。先在循化居住數年,后又轉徙今甘肅積石山下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他們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莊,仍被習慣地稱為“保安三莊”。從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一直處在地方軍閥馬安良、馬步芳等統治下。1930年起,國民黨政府推行保甲制,將該地劃為“兩保”。由于封建關系的束縛,其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在“保安三莊”占總戶數6.7%的地主、富農卻占有全部耕地的33%以上,并和當地回族官僚、地主共同霸占著大河家地區的大片林地和果園,幾乎壟斷了當地所有水利資源。貧苦農民僅有17%的耕地,而且大部是山根干旱地或貧瘠的河灘地。實物地租是地主對農民進行剝削的主要形式,租率一般在50%以上。高利貸剝削名目繁多,其中被稱為“驢打滾”的月利一般為一分。致使農民負債累累。此外,地主階級還通過雇傭長工、無償勞役、買賣丫環等形式進行剝削和壓迫。由于這種沉重的封建壓榨,保安族地區的農業生產十分落后,糧食畝產不過百斤,人民的生活很苦,加上國民黨政府和軍閥的抓丁派款和苛捐雜稅,致使許多人家破人亡。
保安族
保安族以農業生產為主,部分人兼營手工業和副業。他們的農業生產在東遷前已見諸記載,至清雍正初年,保安、撒拉地區,凡有成熟之地,久為恒產。東遷后學習漢、回等族生產技術,耕作采用豆、麥倒茬輪歇制,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等,開始大量種植小麥。1949年前,保安族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豆類、洋芋、蕎麥、胡麥、大黃芥和小辣蘆等。手工業以打刀為主,被稱為“保安刀”,約有100多年的歷史。保安刀的生產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制作技藝高超,鋒利耐用,精致美觀。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骨壘疊而成,圖案清雅美麗,享有“十樣景”的贊語,譽滿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
保安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保安族獲得了民族平等和自治權利。1952年在聚居地區大河家、劉集成立保安族民族鄉,1981年9月30日建立了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在自治機關中,保安族領導干部占有相當比例,歷屆全國和省人民代表大會都有保安族的代表。經過社會改革,廢除了宗教中的封建特權和壓迫剝削制度。 40多年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今的大河家、劉集一帶,水利事業逐年發展,水澆田由建國初期的數百畝發展到七千多畝;興辦了一批鄉、隊企業,“保安刀”的產量迅速增長;沿山坡栽種了大片榆、柳以及花椒、水果、核桃等經濟果木;建立了醫院、供銷社、郵電所;過去只有一所小學,現在中小學在校生超過建國前16倍以上。隊辦小型電站,為各族人民造福。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業生產發展很快,農村集市貿易活躍,人民生活不斷提高。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連結,坐落有序,頗具特色。
關鍵字: 保安族 喇嘛教 手工業 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