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东北熟女BBWBBW喷水,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家庭影院vr大片,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无码

客服電話:400-099-2065

旅游產品分類

北京首頁

當前位置:首頁 > 華北旅游 > 北京旅游 > 北京旅游游記

十三陵游記-----定陵、神道

新疆旅行網  時間:09-16  來源:  作者:
看完長陵,趕快來到定陵(可以坐車314路前往,車站就在長陵前的停車場上,到定陵票價1元,步行大約20分鐘)。定陵門票45元/人(淡季,學生票25元),地面建筑、地宮和定陵前的十三陵博物館三個門票都已經包括在內。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的陵墓,同葬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位于十三陵區中部偏西,大峪山下。陵墓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動工,歷時6年完成,萬歷四十八年入葬,共耗用白銀八百萬兩。1956~1958年,北京市文物調查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工作隊,由夏鼐主持進行發掘。現已建成定陵博物館。 定陵前有一個無字碑。據我所知,無字碑的出現有三種情況:一是陵墓主人認為自己功績太多,無法在一塊碑上寫完,于是就干脆不寫了;另一種是皇帝生前有大功也有大過,后人難于評價,索性什么也不寫,任人評說(例如武則天);還有就是墓主人認為自己庸庸碌碌、無為一生,沒什么可寫的,無奈之下只好空著。 有人說明神宗萬歷朱翊鈞屬于最后一種情況。在明代歷史中,神宗經常被過度地描寫成一個荒唐、好色、懶散的皇帝,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明朝皇帝,長達48年。他十歲登極,二十一歲就興師動眾為自己修造陵墓。陵墓建成,他就不上朝,長達二十五年,成年累月久居深宮,花天酒地尋歡作樂。 但明神宗的確也做過一些大事,典型的就是“三大征”:平定寧夏叛亂;援朝戰爭;平定楊應龍叛變。其中援朝戰爭后期,中朝聯軍與撤退日軍在東南露梁海面發生激戰,明將鄧子龍、朝鮮將領李舜臣指揮軍隊奮勇殺敵、將日軍殺得大敗。鄧、李二將亦戰死海上。這一次援朝之戰,雖然耗損巨大,但對于確保明代的海防與東北邊疆,意義非常之大。 在陵園內供游人休息用的石桌上,搞定了午餐(自帶)。然后直奔地宮而去,通過安檢門,走過盤旋深入地下的五層樓梯(真夠深的!) 地宮中陰氣陣陣,提醒各位朋友注意下次去的時候注意地面地下的溫差較大。首先進入了一個側室,然后到中室,里面放著三張漢白玉座床,一個繡龍(皇帝的),兩個繡鳳(兩位皇后的),座前有大瓶,內裝燈油,是用來做長明燈的。皇帝和皇后的靈柩在后室,里面已經沒有萬歷的尸骨了,早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就被那些“紅衛兵革命小將”給燒得干干凈凈。整個地宮共有漢白玉石門7扇,每個門重4噸,深藏在地下。 定陵的運氣很差,屢次被火焚毀,現在已經看不到棱恩殿和棱恩門——已經被李自成的義軍燒得只剩下地基和柱子的基座。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陵園再遭破壞。 定陵外的十三陵文物陳列館很不錯,其中有放映定陵挖掘過程的影片,很有意思,我和同伴是坐在地板上一直看完的。 出了定陵,已經是下午4點,去昭陵是沒有時間了,直接前往神道。在定陵前坐22路,到龍鳳門下車(就是神道的后端),車票價1元/人。神道的票價20元/人(淡季,學生票10元)。 神道總長長達七公里,但似乎沒有覺到有這么遠。在神道左、右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條奔越騰挪的蒼龍;西為虎山(俗稱虎峪),狀似一只伏地警覺的猛虎。中國古代道教有"左青龍,右白虎"為祥瑞之兆的傳說"龍"、"虎"分列左右,威嚴地守衛著十三陵的大門。 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只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游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國古代陵園中罕見的。石獸共分6種,每種4只,均呈兩立兩跪 狀。將它們陳列于此,賦有一定含義。例如,雄獅威武,而且善戰;獬豸為傳說中的神獸,善辨忠奸,慣用頭上的獨角去頂觸邪惡之人。獅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衛士。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表示吉祥之意。駱駝和大象,忠實善良,并能負重遠行。駿馬善于奔跑,可為坐騎。 石人分勛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 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在皇陵中設置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 儀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關于神道兩旁的這些石像,有很多民間故事。仔細看可以看到,在石人和石獸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傷,對此當地有個傳說。相傳石人和石獸白天不動,晚上則摸到附近村里禍害百姓。百姓震怒,合伙把石人打得遍體鱗傷,傷了石人的元氣。此后,無論白天黑夜,石人都只有永遠在原位不能再動了。這個傳說荒誕不經,倒是另外一個關于石人的傳說更耐人尋味。據說石人共有12尊,但只有4匹馬,不夠每人一匹。宣宗皇帝朱瞻基曾為此殺了很多人,因為他們誰都解決不了皇帝所要 求的“十二石人要備十二匹馬,而且不得在神路兩旁立臥四匹以上的石馬”這一難題。最后一個中年漢子把皇帝帶到神路旁指示天機。原來那兩個武臣的后身,各有 4匹浮雕石馬,活脫逼真,與臥在神道上那4匹加起來,足了12匹的數,沒有違背“不得在神路兩旁立臥四匹以上的石馬”的要求。這漢子原本是參與雕刻石人的 石匠,他認為12石人應有12石馬,而且早就雕成了四明八暗的樣式,但其他工匠都沒有看出來。后來,漢子為阻止皇帝濫殺無辜,才道破了天機。事后,他也不賞賜,悄然返鄉,種地去了。 在往前走就是大紅門,又稱大宮門,也是神路的一部分,兩側各有下馬碑一座,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 在“世界文化遺產”的那塊石碑前照相留念,然后閃人。回到宿舍,6點半。 同樣,為了準確地讓大家了解定陵、神道,轉載一段專業講解建筑結構的文字: 看完長陵,趕快來到定陵(可以坐車314路前往,車站就在長陵前的停車場上,到定陵票價1元,步行大約20分鐘)。定陵門票45元/人(淡季,學生票25元),地面建筑、地宮和定陵前的十三陵博物館三個門票都已經包括在內。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的陵墓,同葬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位于十三陵區中部偏西,大峪山下。陵墓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動工,歷時6年完成,萬歷四十八年入葬,共耗用白銀八百萬兩。1956~1958年,北京市文物調查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工作隊,由夏鼐主持進行發掘。現已建成定陵博物館。 定陵前有一個無字碑。據我所知,無字碑的出現有三種情況:一是陵墓主人認為自己功績太多,無法在一塊碑上寫完,于是就干脆不寫了;另一種是皇帝生前有大功也有大過,后人難于評價,索性什么也不寫,任人評說(例如武則天);還有就是墓主人認為自己庸庸碌碌、無為一生,沒什么可寫的,無奈之下只好空著。 有人說明神宗萬歷朱翊鈞屬于最后一種情況。在明代歷史中,神宗經常被過度地描寫成一個荒唐、好色、懶散的皇帝,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明朝皇帝,長達48年。他十歲登極,二十一歲就興師動眾為自己修造陵墓。陵墓建成,他就不上朝,長達二十五年,成年累月久居深宮,花天酒地尋歡作樂。 但明神宗的確也做過一些大事,典型的就是“三大征”:平定寧夏叛亂;援朝戰爭;平定楊應龍叛變。其中援朝戰爭后期,中朝聯軍與撤退日軍在東南露梁海面發生激戰,明將鄧子龍、朝鮮將領李舜臣指揮軍隊奮勇殺敵、將日軍殺得大敗。鄧、李二將亦戰死海上。這一次援朝之戰,雖然耗損巨大,但對于確保明代的海防與東北邊疆,意義非常之大。 在陵園內供游人休息用的石桌上,搞定了午餐(自帶)。然后直奔地宮而去,通過安檢門,走過盤旋深入地下的五層樓梯(真夠深的!) 地宮中陰氣陣陣,提醒各位朋友注意下次去的時候注意地面地下的溫差較大。首先進入了一個側室,然后到中室,里面放著三張漢白玉座床,一個繡龍(皇帝的),兩個繡鳳(兩位皇后的),座前有大瓶,內裝燈油,是用來做長明燈的。皇帝和皇后的靈柩在后室,里面已經沒有萬歷的尸骨了,早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就被那些“紅衛兵革命小將”給燒得干干凈凈。整個地宮共有漢白玉石門7扇,每個門重4噸,深藏在地下。 定陵的運氣很差,屢次被火焚毀,現在已經看不到棱恩殿和棱恩門——已經被李自成的義軍燒得只剩下地基和柱子的基座。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陵園再遭破壞。 定陵外的十三陵文物陳列館很不錯,其中有放映定陵挖掘過程的影片,很有意思,我和同伴是坐在地板上一直看完的。 出了定陵,已經是下午4點,去昭陵是沒有時間了,直接前往神道。在定陵前坐22路,到龍鳳門下車(就是神道的后端),車票價1元/人。神道的票價20元/人(淡季,學生票10元)。 神道總長長達七公里,但似乎沒有覺到有這么遠。在神道左、右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條奔越騰挪的蒼龍;西為虎山(俗稱虎峪),狀似一只伏地警覺的猛虎。中國古代道教有"左青龍,右白虎"為祥瑞之兆的傳說"龍"、"虎"分列左右,威嚴地守衛著十三陵的大門。 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只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游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國古代陵園中罕見的。石獸共分6種,每種4只,均呈兩立兩跪 狀。將它們陳列于此,賦有一定含義。例如,雄獅威武,而且善戰;獬豸為傳說中的神獸,善辨忠奸,慣用頭上的獨角去頂觸邪惡之人。獅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衛士。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表示吉祥之意。駱駝和大象,忠實善良,并能負重遠行。駿馬善于奔跑,可為坐騎。 石人分勛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 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在皇陵中設置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 儀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關于神道兩旁的這些石像,有很多民間故事。仔細看可以看到,在石人和石獸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傷,對此當地有個傳說。相傳石人和石獸白天不動,晚上則摸到附近村里禍害百姓。百姓震怒,合伙把石人打得遍體鱗傷,傷了石人的元氣。此后,無論白天黑夜,石人都只有永遠在原位不能再動了。這個傳說荒誕不經,倒是另外一個關于石人的傳說更耐人尋味。據說石人共有12尊,但只有4匹馬,不夠每人一匹。宣宗皇帝朱瞻基曾為此殺了很多人,因為他們誰都解決不了皇帝所要 求的“十二石人要備十二匹馬,而且不得在神路兩旁立臥四匹以上的石馬”這一難題。最后一個中年漢子把皇帝帶到神路旁指示天機。原來那兩個武臣的后身,各有 4匹浮雕石馬,活脫逼真,與臥在神道上那4匹加起來,足了12匹的數,沒有違背“不得在神路兩旁立臥四匹以上的石馬”的要求。這漢子原本是參與雕刻石人的 石匠,他認為12石人應有12石馬,而且早就雕成了四明八暗的樣式,但其他工匠都沒有看出來。后來,漢子為阻止皇帝濫殺無辜,才道破了天機。事后,他也不賞賜,悄然返鄉,種地去了。 在往前走就是大紅門,又稱大宮門,也是神路的一部分,兩側各有下馬碑一座,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 在“世界文化遺產”的那塊石碑前照相留念,然后閃人。回到宿舍,6點半。 同樣,為了準確地讓大家了解定陵、神道,轉載一段專業講解建筑結構的文字: ………………… 陵宮的總體布局亦呈前方后圓之形。其外圍是一道將寶城、寶城前方院一包在內的“外羅城”。城內面積約18萬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圖說》對這道外城成作過這 樣的描述:“鋪地墻基,其石皆文石,滑澤如新,微塵不能染。左右長垣琢為山水、花卉、龍鳳、麒麟、海馬、龜蛇之壯(狀),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奪天工也。”又謂:“覆墻黃同瓦瓦,刻磚為斗拱,檐牙玲瓏嵌空,光瑩如玉石。甲申之變,寸寸毀之,而不能盡毀也。”外羅城僅前部正當中軸線位置設宮門一座,即陵寢第一道門。其制,黃瓦、朱扉、設券門三道。 外羅城內,偏后部位為寶城。其平面接近標準圓形,直徑約230米。寶城墻的垛口均采用打磨平整的大塊花斑石壘砌。內環磚砌宇墻,宇墻與垛口之間為 鋪磚馬道。寶城墻的前部設有城臺(又稱“方城”),城臺下承石刻須彌座,上建重檐歇山頂式的明樓。明樓的建造極為考究,不僅樓內采用磚券頂,無木構梁架, 而且上下兩層檐的檐椽、飛子、望板、斗拱(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式斗拱,下檐為重昂五踩式斗拱)、額枋、平板枋及上下檐之間的榜額(刻“定陵”兩字)也全部 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其上油飾油漆彩畫,酷似木構建筑,然實無片木寸版。樓壁前、后、左、右四面各辟券門,樓內樹圣號碑一通,高6.195米,碑首為方 形,前后刻雙龍戲珠圖案,正面有篆額“大明”兩字。碑身正面刻“神宗顯皇帝之陵”七個徑尺楷書大字。碑趺采用上小下大五級方臺式,其上面四級自上而下,分 別雕刻雙龍戲珠、云、寶山、海浪等圖案。城臺的下部無券門之設,但城臺左右各有冰盤檐式石刻門樓,由門樓進入,有礓石察 道由城前上達寶城、明樓。寶城之內封土滿填,中部有三合土夯筑而成的上小下大圓柱形的“寶頂”。據《明熹宗實錄》記載,天啟元年(1621年)閏三月,因 定陵帝后人葬后隧道回填完畢,工部曾奏請議定寶頂規制,熹宗皇帝(神宗之孫)下旨說:“定陵寶頂規制乃皇祖(指神宗)親定……。著照永陵丈尺培筑。”但實際上定陵寶頂卻筑得比永陵還大。寶城的排水采用墻外設石刻排水螭首和墻內設排水方井的方式(排水方井的底部設有通于寶城墻之外的排水暗溝)。 寶城之前,在外羅城內設有三進方形的院落。 第一進院落,前設單檐歇山頂式陵門一座,制如外羅城門,為陵寢第二道門,又稱重門。其左右各設有隨墻式掖門一道。院落之內無建筑設施,院落之前(外羅城之內)左側建有神廚三間,右側建有神庫三間。 第二進院落,前墻之間設祾恩門。其制面闊五間(通闊26.47米),進深二間(通深11.46米),下承一層須彌座式臺基。臺基之上龍鳳望柱頭式的石欄桿及大小螭首設置齊備。前后還各設有三出踏跺式臺階。按《帝陵圖說》所記,祾恩門臺階的形制為“中平(指雕刻圖案的御路石)外墄(指臺階),中為御 道”, 則明朝時該門臺基也應有御路石雕。祾恩門左右各設隨墻式掖門一座。院內建左右配殿各七間(《昌平山水記》記為七 間,《帝陵圖說》記為九間,本書據遺址分析從前者)及神 爐左右各一座。 第三進院落,前墻間建有陵園最主要的殿字——祾恩殿。其形制為重檐頂,面闊七間(通闊50.6米),進深五間(通深28.1米),下承須彌座式臺 基一層,圍欄雕飾同祾恩門。臺基前部出有月臺。月臺前設三出踏跺式臺階,左右各設一出。殿有后門,故臺基的后面亦設踏跺式臺階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 月臺前中間一出踏跺設有御路石雕。刻龍鳳戲珠(左升龍,右降鳳)及海水江牙圖案。祾恩殿左右各設隨墻式掖門一座。院內沿中軸線設有兩柱牌樓門(欞星門)一 座、石幾筵一套。牌樓門的兩柱作出頭式,白石雕成、截面為方形,頂部雕坐龍,前后戧以石抱鼓。石幾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組成。石供案作須彌座式,石供器由 香爐(一座)、燭臺(二座)、花瓶(二座)組成。形制如長、永等陵。 由于寶城的隧道門設于寶城墻的右前方(詳見《地下宮殿的考古發掘》),帝后棺槨在享殿(祾恩殿)內舉行“安神禮”后,必須途經外羅城內能進入寶城 的隧道門入葬玄宮,同時考慮到建筑設計的對稱性,在第三進院落左右兩墻又對稱地設有隨墻式掖門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羅城之前,左側還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側建有神宮監、神馬房等附屬建筑。定陵衛的營房則建于昌平城內。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 是,中為公座(辦公用的正廳),后為官舍,前為門。神宮監有重門廳室,房屋多至300余間。 封建皇帝為了長久保存自己的陵墓,深怕被人挖掘,不僅編造許多神話嚇人,還要把墳墓封藏得極為嚴密。因此,歷代帝陵的地下宮殿始終被蒙著一層神秘的色彩。打開十三陵地宮之謎,一直是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探索的課題,但因種種疑難,久久不能入手。1956年經國務院批準,對定陵進行了考古發 掘,終于揭開了地宮之謎。 在試掘勘察過程中,發現寶城東南側外墻皮的砌磚有幾層塌陷下來,露出了里面磚砌的券門。后來,又在寶城內側發現了“隧道門”“右道”“寶城中”“左道”等字跡,這些發現為發掘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線索。 根據這一線索,發掘工作就選定從寶城內側開始,先在正對著券門的位置上開了第一條寬3.5米,長20米的探溝。挖掘不到兩個月,即發現下面有一條用城磚砌的隧道,它很可能是通往地宮的隧道,但探溝太短,不能把它全部暴露出來。經跟蹤探索,見隧道彎彎曲曲通向明樓后方,于是又在明樓后邊開了第二條探溝,寬10米,長30米。當挖到7.5處深時,發現了一塊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十六個字。這一意外的收獲,相當于找到 了指路碑,好比是打開地宮的“鑰匙”。 考古人員反復研究石碑的來歷,認為定陵于1590年繼成,而神宗及皇后是1620年10月才埋葬的,陵墓建好后皇帝皇后都沒有死,自然先要用土封起來。負責陵墓修建的工部,為了將來用陵時能迅速找到地宮,不誤吉時,在地下留個標記是不足為奇的,這個小石碑可能就是標記。于是順小石碑所指方向,向西開了第三條探溝,又發現了一條由東向西斜坡往下的石隧道。隧道盡頭,有一堵大墻擋住去路,用營造尺丈量一下距離,同小石碑上記的一樣,那么這堵墻無疑就是金剛墻了。 金剛墻通高8.8米,頂部有黃色琉璃瓦檐。仔細看去,瓦檐下露出人字形痕跡,好似一座門,這就是用二十三層城磚砌起的金剛門封門磚。取掉封門磚,便進入一間方形券室。它東連隧道,頂部用磚起券,四壁用石條砌成,西墻中央,有一座漢白玉石門,從外邊無法推開。原來里邊有一根條石正頂著門,想打開石門,首先得拿掉里邊的頂門石。為了不使條石摔壞,考古人員先用鉛絲順門縫套住它,然后將木板伸入門縫將它頂開,沉重的石門便被慢慢地推開了。門開后,發現頂門的條石上有墨筆楷書“玄宮七座門自來石俱未驗”十一個字,才知道它叫“自來石”,而且后來一數地宮內確實共有七座石門。石門高3.3米,每扇門寬1.8米,重約四噸,上面刻著縱橫九排門釘。進了這座石門,才算正式進入了地宮。 地宮是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寬敞的殿堂連接組成的,全部為石結構。前、中二殿,有石門相隔。后殿橫在中殿的盡頭,中殿兩側有甬道及石門,可通向左、右配殿。配殿的西墻又各有一座石門,是后道入口處。 在靈車進入地宮時,為了使地面不受損壞而臨時鋪設的一層厚木板還留在前殿至后殿的地面上。中殿有三個漢白玉石寶座,成品字形擺置。座前各有一座黃色琉璃五供,還各設一口青花云龍紋大瓷缸,缸內盛香油,稱為長明燈。可以看出當時長明燈曾點燃過,因地宮封閉后里邊缺氧,它才熄滅了。左右配殿形制相同,都是空的,連用漢白玉鑲邊的棺床上,也沒有放任何物件。后殿稱玄堂,是地宮的主要部分。正面棺床上停放著三口棺槨,中間的特別大,是萬歷皇帝朱翊鈞的靈柩,左右兩邊是孝端和孝靖兩位皇后的靈柩。周圍放置有二十六只陪葬箱子、玉石和青花瓷瓶等。 開棺前,考古人員曾做過蠟尸(用蠟將尸體封住)的準備,但揭開棺蓋一看,死者早已是一架骷髏,只有頭發還保存得較好。朱翊鈞頭上打著發結,插著幾枚金簪,嘴上殘留著幾根黃胡須。他頭戴翼善冠,身穿繡龍袍,腰束玉帶,足登長統靴,兩腿長短有些差異,象是生前有些毛病。從骨骼上看,他身材并不高大,還稍稍有些駝背。葬式是仰面朝天,右手扶著自己的面額。 孝端是浙江余姚人,為朱翊鈞原配,姓王,162o年四月死,年57歲,比朱翊鈞早死三個月。孝靖是光宗生母,河北宣化人,也姓王,進宮時 為慈寧宮官女,侍候朱翊鈞母親。她17歲時得萬歷寵幸懷孕,后來封為恭妃,因生長子,又進封為皇貴妃。因為她的兒子冊立為皇太子,引起寵妃鄭氏妒恨,乘隙加害,47歲而亡。當時按貴妃身份葬在東井,到1620年十月,埋葬萬歷和孝端皇后時,才將她遷來一起葬入地宮。 定陵出土的珍貴文物多達3000多件。其中有絢麗多采的織品、服裝,小巧琳麋的鑲寶金制首飾,還有許多世間罕見的金器、玉器、瓷器等,都是研究明代工藝的珍品。這些還僅是一個陵內的部分文物,可以想見整個十三陵地下宮殿中該有多么豐富的文化寶藏! 1959年正式建成了定陵博物館。為便于游人參觀,在明樓后開了一條平道,在地宮入口筑成五層盤旋式的鋼筋水泥扶梯,直通地下宮殿。明樓的兩側建了兩個陳列室,將地宮出土的大批文物進行展出。定陵的地面建筑,和其他各陵一樣,有陵門、祾恩門、祾恩殿、明樓和寶城等。其中祾恩殿已在1914年 前后被火燒毀,現在僅留有殿基遺址。古老的地宮,郁郁蔥蔥的園林,吸引著國內外參觀游覽的人們。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的陵墓,同葬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位于十三陵區中部偏西,大峪山下。陵墓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動工,歷時6年完成,萬歷四十八年入葬,共耗用白銀八百萬兩。1956~1958年,北京市文物調查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工作 隊,由夏鼐主持進行發掘。現已建成定陵博物館。 定陵的陵園建筑,完全仿照其祖父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永陵,如明樓的斗拱、額枋全部用石材,陵外加筑一道外墻等,這些在諸陵之中是較為特殊的。但其整個陵園的建筑規制則與其他諸陵無異,依次為陵門、祾恩門、祾恩殿、明樓和寶城。 定陵的引人之處當然是它的地宮,墓室在寶城封土下面,前有磚隧道、石隧道、金剛墻,隧道券接地宮。地宮分為前殿、中殿、后殿與左右二配殿,全部為拱券式石結構,各殿間有石券洞相通,券洞前雕額枋、檐瓦,下作須彌座。各殿間有石門相通,門用整塊白石制成,門上雕刻著九排門釘和鋪首街環,給人以威嚴的感覺。殿堂封閉時,用“自來石”頂門。前殿和中殿高7.2米,寬6米,長58米,中間由一個長方形甬道相連,地鋪由江南御窯精工燒制的方磚方形澄漿 磚。后殿和兩配殿地鋪磨光花斑石。玄宮連同隧道券前后長87.34米,左右橫跨47.28米,總面積1195平方米,相當寬敞。 地宮內,前、中、后三室特別高大而且尊居中路。中室陳設有萬歷皇帝和孝端、孝靖二皇后的漢白玉石神座,形狀與帝后生前所用御座相同。神座之前各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五供之前又各有一口嘉靖年款的青花云龍大瓷缸,內存有香油,棺槨安妥后點燃,名“萬年燈”或“長明燈”。后殿長3o米,寬9米, 高9.5米,設有白石鑲邊的棺床。棺床中央放置皇帝和二皇后的棺槨,棺槨之上放有木制儀仗、銘旌等,周圍散放玉料。26只裝滿隨葬品的朱漆木箱和孝靖后的 壙志分別放在棺床兩端。棺床上有方孔,內填黃土,當是傳說中的“金井”。左、右兩配室長26米,寬6米,高71米,對稱建于中室兩側,并有甬道與之相通,從建筑的體量、精致程度上略遜于中路三室,漢白玉棺床上也有“金井”,但無其他陳設。

關鍵字: 十三陵 博物館 漢白玉 長明燈
在線評論

  驗證碼:驗證碼    匿名發表

聯系我們
  • 新疆中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 0991-267100018999981856
  • 0991-231032518999832796
  • 18099695348
  • E-mail:tour@8tdc.com.cn
  • 地址:烏魯木(mu)齊市沙依巴克區伊(yi)寧路(lu)89號新豐大廈A座7樓
酒店住宿所有酒店

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二星級經濟型

前門建國飯店

前門建國飯店

已有 571 人關注
首都大酒店

首都大酒店

已有 294 人關注
東方君悅大酒店

東方君悅大酒店

已有 364 人關注
美食餐飲所有美食

官也街澳門火鍋

無論這林林總總的花樣美食如何的

聽蟬軒花園美食吧

八百年帝都始于元朝,聽蟬軒Secret

便宜坊烤鴨店(安華

中華老字號便宜坊烤鴨店史建于明

十全舫之明珠海鮮

明珠海鮮加工檔位于南三環趙公口
北京游記所有游記

獨品老北京炙子烤

寒冷的冬天里,如果吃了暖呼呼的食

【闖京城】汽車博

今年國慶前才剛開放,就已經超過上

三天兩夜,北京-大

從北京到大連,和honey還有另外兩

北京,從零開始

北京,春夏之交,風和日麗,適于游蕩從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