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隆福寺當年味道
要尋找真正老北京的味道還是到隆福寺吧。這里云集了北京傳統的名小吃。傳統的小吃目前還在,但是,前陣子我路過隆福寺從牌樓走進去的兩側已經開始逐漸拆除了。那么,我們就在此回味一下老北京隆福寺的味道吧。
牌樓
隆福寺坐落在東四北大街西,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25年),清雍正九年重修。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喇嘛)、禪(和尚)同駐的寺院,清代成為完全的喇嘛廟。
北京隆福寺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成為京師著名的大廟會。因坐落在東城,與護國寺相對,俗稱“東廟”。清代,舊歷每月逢一、二、九、十開廟,1930年改用陽歷一、二、九、十開廟。每逢廟會,人流如潮,附近王府居住的貴族、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外國人、貧苦市民和近郊農民都來趕廟會。在這里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土特產品,可以吃到多種北京地方風味小吃,可以看到北京的民間戲曲。《北京竹枝詞》中說,當年廟會全盛時期“一日能消百萬錢”。
隆福寺廟會
隆福寺大街
隆福寺廟始建于明景泰一年(公元1452年),清雍正元年重修。隆福寺的廟會,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據《大清一統志》載:“隆福寺,逢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古玩字畫,風味小吃,花鳥魚蟲——,為諸市之冠。”清嘉慶寫于二十二年的《草珠一串》載:“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銷百萬錢,多少貴人閑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說明當時隆福寺廟會繁榮的光景。而真正的繁榮是在清末時期,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廟宇毀于火。燒毀天王殿后,迄未重修。廟中喇嘛將地皮按塊租給攤商,收取地皮費,名為香錢。那時,廟會已改為逢每月一、二、九、十日開市。這個處在內城中心區,居民密集,最大的隆福寺廟會與西城護國寺廟會東西對應,被稱為東廟與西廟,形成城區兩大雜品市場。經營品種上至綢緞布匹,下至花鳥魚蟲,無所不有,當然小吃品種更是遍布廟會各個角落。但多數小吃攤商,還是集中在廟會西側,這里有殘存西配殿,一些賣茶湯、油炒面、豆汁、杏仁茶等流食的小座商在此還設有座位,桌上鋪有潔白桌布,門臉上懸掛白布簾,這在當時的廟會上,衛生條件算是一流的了。可別小看這些小座商、攤商、推車和擔擔者,其中不乏精工細致,饒有風味品種。如扒糕、灌腸、炸丸子、羊霜腸、爆羊肚、驢打滾、吊爐燒餅、餛飩等等,以現在技術水平衡量,亦稱上乘。不少老北京市民特意到廟會吃上一盤、豌豆黃、灌腸,以飽口福。
以前的隆福寺大街
1950年東四人民市場建立,廟址改造成大型百貨商場,對于具有傳統風味小吃特別照顧,在廟址前的隆福寺街對面,特辟地五百多平方米,成立起回民和漢民兩個小吃攤群,將小吃攤商初步實行集中。隆福寺小吃店真正成立的時間應從1962年算起,當時,北京市服務局投資與東城區服務公司,共同建立隆福寺小吃店。先后設立的還有菜市口和西四的3個小吃店,后來又陸續在近郊區建立了酒仙橋、甘家口等到五六處大型綜合小吃店,其中以隆福寺小吃店為重中之重。因為這是在個體小吃攤商的基礎上成立國營小吃店的新嘗試。
隆福寺小吃
隆福寺小吃店,共吸收在廟會上分散個體經營的小吃攤50余戶,共108人。這些小吃攤主,已從業二三十年,有的甚至四五十年,具有小吃行業的熟練技術,是北京小吃業的精華。其中不少是名家,如切糕虎、炸糕楊、豆腐腦白、爆肚王——。他們不僅成了國營企業的職工,還是京味小吃的傳人,手把手地教出了一批徒弟。新建的小吃店,仍沿襲在廟會時設攤的經營方式。有500多平方米新的小吃店里,特設40多張餐桌,200多個座椅,非常豁亮。沿店堂四周設有:煮炸豆腐及豆面丸子攤;肉餅及蒸炸水餃攤;甜食及冷點攤;羊雜碎及雜面攤和醬牛肉夾燒餅攤等五大攤位。琳瑯滿目的各樣傳統風味小吃,一些老北京們高興的說:他們把廟會的小吃搬進了店堂,這是一大進步。
從王府井步行街一直往北走下去就到了。隆福寺小吃街,是老北京小吃的聚集地,在那里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北京小吃,品種多樣,價錢也不貴,都是傳統的清真小吃,其中最著名的老字號之一,就是歷史悠久的隆福寺小吃店。
關鍵字: 傳統 小吃 老北京 隆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