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吃之甑糕鏡糕列傳
鏡糕這物件,小如鏡,也圓如鏡,厚不盈指。主料是江米細細研磨成粉,在小巧如玩具的竹木籠屜里墊上薄鐵片,填實江米粉,撒上紅糖、綠色和黃色的糖,加上細細切碎的青紅絲,一屜一屜的摞起來,如寶塔般,寶塔尖有一機關,待到熟透時蒸汽一沖,發出長長的響聲。
小如鏡,也圓如鏡的鏡糕
攤子呢,早年是一頭有爐子的挑子,何三七賣餛飩的時候挑著的就是,清人有詩云“柳蔭槐下清晝長,鏡糕擔子亦生香”。一頭放小火爐,上置一蒸鍋,鍋上覆著木板,三摞六層的籠屜擺在上面,一頭放江米粉,各色輔料,玫瑰醬或桂花醬、黑芝麻,混著花生粉和核桃粉的白砂糖,有些講究的,還會放一些果脯葡萄干之類的,大抵是些小孩子喜歡的甜食。
傳說中的水晶龍鳳糕
再說說甑糕,這東西,關中人也念jing,所以多有分不清外地人把馮京吃成了馬涼。甑糕兩字甚好理解,以“甑”蒸“糕”,用糯米、紅棗和云豆蒸制而成。出處也古,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冢宰第一》,文曰“羞籩之實。糗、餌、粉、餈。凡祭祀,共其籩薦羞之實。”其實是糯米粉里加豆末屑蒸制而成,唐代之后才有給里面加入棗子,與米江米合蒸。《燒尾食單》里面有記載一道甜品叫水晶龍鳳糕,描述就是“棗米蒸破見花乃起”。這會兒得介紹下甑。《辭海》上“甑”這么寫:“古代蒸食炊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汽的孔格,置于鬲或 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也有無底另外加箅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陶甑,商周時代又有青銅鑄成的。《孟子·崐滕文公上》:‘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好家伙,這一追溯,就到了石器時代了。雖然也有一說是黃帝始作釜甑,不過照中國人傳統的神農、有巢、燧人的傳說來看,估計是靠不住的。古人極常用,“長碓搗珠照地光,大甑炊玉連村香”宋代的時候還是家用炊具,以后就逐漸淘汰了,只有在陜西還留有它的傳承。西安人現在做甑糕呢,還是用那東西,只是把石制和銅制換成了鐵制,形貌絲毫未變。在甑里放入鐵箅子,鋪上一層洗干凈的紅棗,紅棗選的是陜北或關中的灘棗,個極大,肉極厚,補血益氣,養腎安神,是地道的好東西。再鋪一層泡四五個小時泡開了米心的糯米,然后再一層紅棗一層糯米,最后又是紅棗一層收頂,計有三層米四層棗。用一塊干凈的濕布鋪在棗上,用干凈軟濕的棉布蓋在甑上防走氣。蓋鍋蓋,旺火燒開,上氣后揭布,給鐵箅子下注水,如是者三,約隔半小時一次,還要偶給棗上注溫水,使棗米交融。第三次點水后改用小火蒸片刻,重注水,此時用小火慢慢蒸熟,一鍋甑糕,沒七八個小時是做不出來的。
關鍵字: 花醬 陜西 黑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