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動物園
隨著動物種類和數量的發展,動物園的基本設施建設也得到迅速發展。1950年起即對舊有動物園內的設施進行修整,又于1952年將其改為小動物園。此外,又相繼建成象房、獅房、黑、白熊山、猴樓、猛禽欄、水禽湖、鳴禽室、草原動物苑、獅虎山、河馬館、犀牛館、熊貓館、長頸鹿館等23處館舍(含一處改建)。總計獸舍建筑面積約7000平方米,運動場面積40000 多平方米,投資300多萬元。將動物館舍從園東部逐漸向園中西部擴展。除建動物館舍外,利用原有舊房改建飼料室、獸醫室,同時修整園內道路,增加供水、供電,新建排污設施等。1952 年,建北京展覽館,占去西郊公園東部土地約11公頃。1953年后,從國外交換的動物及國內搜集動物驟增,為預防動物疾病,需要將新引進的動物隔離檢疫,經市園林局批準,將西郊打石廠(白石橋路南口)改建為西郊公園動物飼養場。1958年9月,經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批準,按照動物園的發展規劃,征用長河北土地 21公頃。
六十年代
60年代初,與國際、國內動物園之間的動物交換仍較為頻繁。野駱駝、毛冠鹿、猩猩、褐馬雞、秘魯企鵝、西里伯斯水牛等均為這時期得到的珍稀動物,并在國內首次展出。科研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國寶大熊貓于1955年在園內首展,并于1963年本交繁殖成功。華南虎、金絲猴、白唇鹿、小熊貓、白熊、阿拉伯狒狒、黑犀等珍貴動物也達到繁殖。“文化大革命期間,科技人員受到沖擊,科研工作停滯,國際動物園之間的聯系全部中斷,動物交換停止,國內動物園之間的動物交換也急驟減少。 60年代初期,我國遭受三年自然災害,園內的基本建設也受到影響。動物館舍在整個60年代僅建一處,即1960年動工,1964 年竣工的海獅館,投資7.5萬元,建筑面積150平方米,運動場面積900平方米。用舊房改建一處鳥舍。1965年,建首都體育館時,占去園西部土地約4公頃。1966年因籌建首都體育館,占用在園外的飼養場,經北京市規劃局及有關單位批準,在十三陵地區征地 2.3公頃籌建飼養場。1966年“文革后,基本建設不僅停滯,園內的部分建筑還遭到毀壞:園正門額枋上的磚雕墻被鏟平,暢觀樓前樹林內的“宋教仁紀念塔、薈芳軒前的“四烈士墓均被砸毀。
關鍵字: 動物園 委員會 試驗場 飼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