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居飯莊
同和居飯莊位于西城區西四大街,創建于1822年以同懷和悅之意而命名店名。初建之時,系一小店,以經營家常菜為主,顧客大多是貧民大眾。民國初年,掌柜牟文卿請御膳房的袁祥福幫廚,袁祥福憑三不沾(不粘盤、不粘匙、不粘牙)等宮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氣。1939年廣和居停業,其大部分廚師來到同和居,使同和居生意火紅,名氣越來越大。并成為舊京城著名“八大居”飯館之首。解放前夕,八大居僅存同和居、沙鍋居。
同和居飯莊以經營山東風味菜肴遐邇聞名,以善于烹制海味、河鮮而著稱。廚師精于熘、爆、扒、炒、燴等技法,菜品突出清、鮮、嫩、脆、色等特點。三不粘是用普通原料即雞蛋黃、白糖、綠豆粉、水等攪抖均勻后,經三百余次攪炒而成。成品呈金黃色、羹狀,吃起來鮮美爽口,香甜不膩,焦脆適度。特別受到喜歡清淡、爽口類菜肴的亞洲人,尤其是日本客人的青睞。據說,日本天學曾從同和居買了三不粘,用飛機運回東京品嘗呢.
粉皮辣魚、潘魚等菜肴也是同和居很有特色的菜品。粉皮辣魚其實是一道湯菜,菜色金黃,再綴以紅辣椒,色彩鮮明、艷麗,魚肉鮮美,粉皮柔潤,味道香甜,極受食客歡迎。具體做法也很簡單:先將活鯉魚肉(如用死鯉魚,要去皮、骨、刺)切成一寸長、二分寬、三四分厚的段;干粉皮去掉周圍的厚邊,掰成一寸見方的小片,并用溫水泡軟。然后,將炒勺放在旺火上,放入雞湯、甜面醬、醬油、紹酒、蔥絲、精鹽、味精、豬油、糖色、紅辣椒和魚肉段,翻攪幾下;燒開后,移到微火上煮5分鐘,加入粉皮,再煮15分鐘左右,淋上芝麻油即成。
而潘魚一菜,在北京歷史上曾與任菜、江豆腐齊名。它還有一個有趣的典故:清時,宣武門外北半截胡同有一家餐館,名廣和居,素以擅烹魚肴而聞名。同治、光緒年間名流潘炳年向喜美食,并常出入于該館。一日,潘氏突發奇想,認為鮮字系為魚、羊兩字之合,如若以煮羊肉之湯燒魚,其味道必大鮮而特鮮,遂將此意告之餐館主人,令其試為羊羹烹魚之法。按此法制成后,果然效果頗佳,所烹魚品確實味極醇厚,鮮美異常,故而將之命名曰潘魚。同和居把這道菜引進,數十年之后,潘魚的制作也越來越精美。今天,這道菜做成之后的特點又被總結為“滴油不粘,魚整湯清,吃到嘴里清淡鮮美、軟嫩無比”。
同和居飯莊的招牌菜有:曾被波士頓交響樂團著名指揮小澤征爾后手叫絕的貴妃雞、蘭花銀耳、氽鯽魚青蛤蜊、燴烏魚蛋、油爆雙脆、燴生雞絲、扒鮑魚龍須、繡球海參等菜肴;面食有用山東麥糟作引子發面、加糖醒透后蒸成饅頭,再入烤箱烤制,其成品有果香味且筋道的香糟烤饅頭、肉丁饅頭、銀絲卷;還有經油炸、水煮、鍋蒸、炒制等多道工序制作的三鮮炒面等面點。
1984年前,該店店址一直在西四南大街北口。門上懸掛溥杰先生親題“同和居”匾額。后遷至三里河月壇南街。新店的營業面積為五百平方米,由一大廳及環其大廳的天和、地和、人和三個ktv廳房組成,配有一流音響,功能多樣,環境舒適。可同時接待三百人就餐,并可為各類文藝表演、比賽、慶典活動提供場所。重新開張的同和居飯莊,為滿足多方賓客的需要,吸取其他菜系的精華,增設了鮮活魚、蝦、蟹、蛙、蛇等原料,以供顧客隨意選用。其烹制的清蒸鰻魚,黃燜或清蒸元魚,三吃蛇(皮炸之,骨湯之,肉炒五彩蛇絲),用油爆、宮爆、鐵板燒等技法烹制的牛蛙、秀龍鱔,糖醋脆皮魚等都受到顧客的青睞。
關鍵字: 北京 同和居 美食餐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