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躍頭文物徑
龍躍頭文物徑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龍躍頭因鄰近龍躍嶺山而命名,而龍躍頭文物徑覆蓋了於14世紀建立的五條圍村和六條村落。五條圍村分別是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和覲龍圍;六條村落包括笏村、永寧村、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 歷史背景:據說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氏宗族,早在14世紀已在龍躍頭的覲龍圍建村,并經過歷代鄧氏族人大興土木,建城門、圍墻,龍躍頭一帶儼然鄧氏宗族的領土,成為當年新界一個開展得最見規模的氏族圍村之一。 特色:現時所見,龍躍頭內一些傳統的建物,如松嶺鄧公祠、善述書室、天后宮,以及當年興建的圍墻、圍門等,都得到妥善保存,游人可在此緬懷昔日圍村的風貌。 至於龍躍頭文物徑內,共有五項政府法定古跡:-覲龍圍門樓-覲龍圍圍墻及更樓-麻笏圍門樓-老圍門樓及圍墻及-松嶺鄧公祠 這些法定古跡得到特區政府及香港賽馬會資助,聘請專家進行繕修工作;并於早上9:00至下午5:00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但文物徑沿線部分歷史建并不對外開放,敬請留意。龍躍頭村的鄉親父老現時仍按傳統習俗,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進行點燈儀式及舉行盆菜宴,另每10年舉行一次太平清醮。 龍躍頭文物徑內五項政府法定古跡 覲龍圍門樓:覲龍圍又名新圍,是粉嶺龍躍頭11條鄧姓村落之一。據說鄧氏宗族在14世紀時已在此建村,但圍墻很可能於1744年才興建,因圍村門樓的石額刻有「覲龍乾隆甲子歲」字樣,而乾隆甲子即1744年。覲龍圍四面有磚墻環繞,圍內布局基本依舊,為龍躍頭保存最完好的圍村。圍村門樓於1988年獲列為法定古跡,并已修復完好。 覲龍圍圍墻及更樓:覲龍圍門樓獲列為法定古跡後數年,圍墻及四角更樓又列為古跡。當時圍墻及更樓部分已倒塌,修繕工程由政府資助,於1995年完成。 麻笏圍門樓:麻笏圍於清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5年)由鄧氏族人所建,是龍躍頭著名的五圍六村之一,龍躍頭鄧族由錦田鄧族分支而來,據鄧族族譜記載,龍躍頭先祖乃南宋皇姑的長子,因此皇姑的神位仍供奉於龍躍頭主祠松嶺鄧公祠內。原本麻笏圍四周均建有磚墻,四角則建有更樓,但現時大部分圍墻及四座更樓已遭拆卸,只留下這幢極具歷史價值之門樓。門樓上刻有「郁蔥」字樣,寓意春蔥生長茂盛之地。門樓於1994年獲列為法定古跡,由政府斥資重修。 老圍門樓及圍墻:老圍是五圍中最早建立的圍村。老圍四周有圍墻,原先的圍門是北向,但由於風水理由,圍門給改建為東向。老圍雖曾經歷多次改建,但原本的圍墻結構和圍村布局仍保存得頗為完整。老圍部分圍墻於1991年由政府撥款維修。老圍門樓及圍墻於1997年1月獲列為法定古跡,1998年在古物古跡辦事處及建署古跡復修組監督下,展開全面的修復工程,并於翌年竣工。 松嶺鄧公祠:位於粉嶺龍山西北面山麓的松嶺鄧公祠,是本港最重要及規模最宏大的祠堂之一。該祠堂約於1525年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1302至1387年)而建,乃龍躍頭族的宗祠。建物內外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精致木刻、彩塑、陶塑及壁畫,充份展現了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松嶺鄧公祠的全面修復工程得政府及香港賽馬會撥款資助,於1991年展開。工程在古物古跡辦事處及建署古跡復修組監督下,於1992年中完成。祠堂於1997年獲列為法定古跡。 文物徑參觀路線:小坑村rarr;新圍rarr;#善述書室rarr;永寧圍rarr;永寧村rarr;東閣圍rarr;松嶺鄧公祠rarr;天后宮rarr;老圍rarr;麻笏圍rarr;#石盧rarr;#崇謙堂rarr;擋煞碑石 #此乃私人產業,并不對外開放。
關鍵字: 辦事處 天后宮 條圍村 此建村 永寧村 賽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