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林印象
總想寫寫泥林,但又苦于不知從何入手,借第六屆全市“人才杯”籃球賽之機,第三次造訪泥林,印象極為深刻。 還記得第一次去看泥林,大約是在春天,微茫中透著淺淺的新綠,那是一幅精致的工筆,如同曼妙渾圓的少女披著翠微的紗衣,總有一種朦朧的美,在誘惑著你。 第二次去看泥林,時值盛夏,綿延起伏、接嶺連峰的高大泥柱,張揚著旺盛的生命力。分明是群山、白云、大象,還有虎嘯獅吼、狼奔矢突的雄姿,在刻意地雕琢你的意象。他們的身上不是長著厚厚的皮絨,而是但凡草木生長之處,無不綠意蔥蘢,生機盎然。還在頭飾上、腰臂間零星地點綴著或紅或蘭或黃的野花,那是個性鮮明的寫意,也仿佛燃燒著綠色的激情。 第三次再來泥林,已是仲秋,寂寥落寞的泥林,很像一位飽經蒼桑的老人,裸露著筋骨,靜脈曲張,紋理畢現。 置身泥林,“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種悲涼,一種凄美,自然從心底升騰!眺望泥林,仿佛在穿躍它的歷史,在深邃的沉思中將自己迷失…… 曾看過趙顯和筆下的泥林,豐滿秀麗極了,也不乏蒼桑古樸之美,還沉淀了歷史的厚重。而孫正連眼中的泥林,則愈加地美倫美煥,那是躺在光暈中的美女,是定格在鎂光燈下的奇觀。 我不禁要問,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泥林,究竟美在哪里?妙在何方? 泥林——高出大布蘇湖面50米,南北長15公里,面積為58平方公里,其間溝壑縱橫,疊巒起伏,泥柱如林,形狀各異。因形似鋸齒,狀如狼牙,故當地人又稱其為“狼牙壩”。而且泥林景色,春、夏、秋、冬各有不同、各見風致,有人甚至將它與云南的石林相媲美,說什么“南石林、北泥林”,私下以為還是有些過譽了。 但是“狼牙壩”歷經數年風雨滄桑,高大的泥林景觀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仍完好地保存下來,并不失其故有的風采實屬不易!尤其出土的古化石神奇而獨特,據中外考古學家發掘的大量脊椎動物化石考證,這里幾萬年前就生存著大批野生動物群,僅在不足100平方米的洞穴中,就出土了既有在沙漠中生存的駱駝,又有在森林中奔跑的猛虎,還有在草原上生活的披毛犀、猛犸象等古動物化石共18種。 還從發掘出的許多古代石器、陶器、青銅器、兵器、古錢化石裝飾中證實,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聚居在這里,并從事生產活動。 有學者認為,大布蘇湖應是霍林河下游遺留下來的湖泊,先前湖中碧波蕩漾,魚類繁多;湖區草木茂密,棲息著大量野生動物,是狩獵、捕撈、放牧的好地方。后來由于江河改道,中斷水流,砂化加固,靠地表水徑流,從四周堿地匯入了很多鈉、鎂等地質元素,淡水湖便變成了濃度較大的鹽堿湖。 并且“狼牙壩”這座古城也由于地殼變遷,河流中斷,終塌陷于地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真正來到泥林,卻又懷疑,泥林的自然生態與地質地貌的形成,難道不是常年累月風吹雨蝕的結果么?當暴風吹刮掉他身上的軟沙,當驟雨沖刷掉他身上的堿漬,流向下面的大布蘇湖時,就形成了貯量豐富的結晶堿。而泥林自身卻一個個千瘡百孔、滿目瘡痍,或立或躺或坐或臥,形成了獨特的泥林自然景觀。 但無論怎樣說,泥林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給地球留下的一個疤痕。 泥林或許還可以稱為大布蘇文學的發源地,這里曾是滿、蒙、漢多民族兄弟休養生息,融合共處的聚居地。靜靜的大布蘇湖,孕育并催生了滿、蒙、漢文化的諸多元素,泥林當是最好的見證人。 如果說泥林是一道風景,那它定是一個以犧牲自身、做決絕于世間的那些名山大川的勇士;如果說泥林是一道奇觀,那它也定是一個桀驁不馴、孤寂地遁于塞外的的忍者。 泥林,美之美矣,但美的殘缺,美的蒼桑,美的悲壯…… 泥林風景4幅 圖片1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圖片2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圖片3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圖片4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關鍵字: 印象 籃球賽 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