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的地頭競技獨具黑土風味
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各個民族,生活勞作、繁衍生息了幾千年。作為關東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的地頭體育競技,到了清朝時候達到鼎盛時期。如摔跤、秋千、滑冰、跳板等已成為全國或世界的體育大賽的正式項目,這是有目共睹的。
關東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許多競技性與娛樂性融為一體的好項目,直到如今,在民間仍流傳著許多有趣的體育活動。每當田間地頭勞動的人們休息時,大家蜂擁而至,聚在大樹下開展活動。既解除疲勞,又鍛煉了筋骨,把民間地頭體育競技,寓于娛樂之中。
那時的人們唱自編的歌謠:“青石板,板石青,坐在樹下練武功。板杠杠,撞拐拐,推掌拉鉤拔大蔥……”這邊唱得和諧、激昂、有節奏,那邊在“張羅”人主持下,就開始操練起來,引來一陣陣嬉笑、吶喊、鼓掌聲。
“扳杠杠”,鏟地歇氣時,甲乙對面席地而坐,腳掌對腳掌,雙腿蹬直,然而把鋤杠放中間,二人雙手交叉握杠,胳膊伸直。判官一聲令下,甲乙用力往自己這邊扳。扳杠時雙腿必須蹬直,不許彎曲。原地沒動者為贏,被扳起者為輸。
“撞拐拐”,兩人單腿對面站好,另一條腿盤起用雙手扳住。比賽開始,雙方用盤腿的膝蓋上下左右,撞碰拐斗。兩人單腿蹦跳,你來我往,誰沒有勁兒,雙腿著地或被拐撞倒地為輸。贏者與贏者再拐拐撞碰,決出冠亞軍。
“掰手腕”,二人對坐,伸出手握住對方手腕,肘部平穩放桌上,另一只手,不許把握別物,要松弛垂下。發令后,誰被掰倒手腕,落桌面為輸。
“推掌”,兩個人叉腿對面站好,雙方距離以胳膊伸直,手掌對手掌為宜。掌心向前,手板板直,進行推掌。雙方要尋找機會突然推掌,又要躲躲閃閃躲過對方進攻。要求在進攻時只能用手掌推對方手掌,躲閃時也只能用手掌躲閃。誰的腳步移動錯位,誰就算敗者。
“頂死牛”,這個活動像兩個老牛頂架似的。兩個人雙手撐著對方的肩膀,胳膊擰成個花勁,腦袋對著腦袋,兩個人對面站好。裁判員一聲令下,雙方立即頂起來。頂時,腦袋、胳膊一起使勁。兩個腦袋頂時不許離開,誰能把對方頂得一直后退,甚至頂倒在地,就為勝者。
“搬大頭”,一個人臥倒地上,另一個人站著將躺著這人的雙腿夾住,雙手抱住他的兩腿,用力往起搬。躺著的這個人用力使勁往下墜,如果被搬起,搬者為勝,否則相反。然后換過來,先倒地被搬的人,再搬原來搬他的人,三場搬完,兩勝者為贏者。
“抬花轎”,二人四只手交叉握住對方手腕,成轎形,一人坐在中間,為坐轎人。另一組也如此,一聲哨響,誰把坐花轎人先抬到炕,為贏。
“拔大蔥”,兩個人對面站好,將頭都探到對方背后,用胳膊在對方背后摟住腰部,雙手在對方前腹部握住。判官高喊“預備—開始!”雙方一齊使勁,被對方拔離地面者為輸。三拍兩勝,決出雌雄。
“瞎子背瘸子”,這是兩隊“瞎子”“瘸子”表演。“瘸子”繃起一條腿,用單腿活動,“瞎子”要蒙上雙眼活動。首先要開始是“瞎子”背起“瘸子”,待一聲令下,兩隊從起跑線跑,“瘸子”在背上可以指揮“瞎子”方向。到了預定地點要再折回來,這回是“瘸子”拉著“瞎子”,單腿跳著賽跑,誰先到終點,誰為奪冠者。這個項目是群體活動項目,可以多隊參與,趣味十足。
除上述武場的地頭體育外,還有文場的項目。如“下連”、“走五道”、“憋死牛”、“諸葛亮點將”、“石頭、剪子、布”、“吹豆”、“放曹操”等等,五花八門,豐富多彩。這些傳統的地頭體育,可以說是關東文化體育活動中的積淀,具有獨特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關鍵字: 傳統 體育 民族 滑冰 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