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長白山區富饒地
流光溢彩的通化夜景
通化地區早為滿族聚居的地方。瓦爾喀是當時的一個主要部落,主要居住在沸流江,也就是現在的渾江中游盆地一帶。清朝初年,這里被視為發祥之地,嚴禁外族平民百姓入境。那時與通化為鄰的新賓是滿族的國都,新賓以東和通化交界的舊門,就是滿族統治東邊外的鎮守大門。旺清門原意是看望東邊外放牧看青的大門,由于是新建的,把鎮守的大門稱為舊門,這個大門就是諧音稱作旺清門。當年通化一帶森林密布,虎嘯狼嗥,人煙稀少,老罕王努爾哈赤東征時路過此地,根據他的愛好和見識,起下了一些新的地名。“快大茂子”,是他來到這以后,發現這里樹木茂密,常青碧綠,樂得拍手叫絕,就起名為“快大茂子”,意思是常青的森林。那時通化來了位知縣姓佟,以知縣的姓把沸流江改為佟佳江。因為佟佳江發源于三岔子,水勢湍急,流量很旺,人們把長白山里伐下的松柏、白樺、雜木、搭成木排,靠江水運往安東碼頭,集散到祖國內陸。
到光緒三年設通化縣治時,那時人口已達19萬人。這個通化縣治所轄區域包括長白山南麓、渾江中、上游的廣闊土地,均是通化縣所管。當時柳河的大通溝住一部落,很難征服,幾經周折把它征服后,就用大通溝的一個“通”,“化”是指這里的老百姓從設縣治那時起,已經得到了清朝統治者的允許和承認,有歸“五化”之意,故取其“化”字,而并成“通化”二字,定為通化縣城,就是現在的通化市所在地,解放后設立了通化專員公署,在通化縣城位置上,又新建了通化市,但一直沒有改變“通化”二字。如今通化人民已把長白山區開發得比以往更加繁榮昌盛。
關鍵字: 歷史 通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