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滿族自治縣博物館(伊通滿族民俗館)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幅員面積為二千五百二十三平方公里。境內有七座火山平地兀起,狀若北斗,故有“七星落地之稱。伊通歷史悠久,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從遠古的息慎,到宋、遼、元、明時期的女真,滿族先人都曾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是滿族的“祖宗肇興之所。清初這里建立了鑲黃、正黃二旗公署,設驛站,置柳邊。光緒八年升為州治。一九八八年八月三十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溯古撫今。清太宗皇太極的生母孝慈高皇后就出生在伊通留下足跡。在這塊“貢山“貢河相間環抱的沃土上,伊通滿族繁衍生息。至今,伊通滿族的風俗習慣、心里素質仍具有鮮明的特點,他們虔心敬存下來的滿族傳世文物,在一九八七年三月代表吉林省在首都北京展出期間,曾贏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伊通滿族民俗館始建于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是目前全國唯一的一所展示滿族傳世文物和民俗風情的博物館,迄今為止,館藏文物已達六百一十個種類,三千余件展品。共接待各級各類參觀團體一千五百多個,社會各界參觀人士二十余萬眾。慕名前來參觀的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的國際友人和港、澳、臺同胞翹指嘉許,留言盛贊。一九九五年三月,中共四平市委、市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九九九年五月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將本館作為學術基地。展覽館分淵源、生產、生活、禮儀、文化習俗和今日伊通六個部分。采取專題陳列的方法,用實物展品與照片、圖板、模型和錄像等形式,向觀眾展示伊通滿族特有的民俗世界,使來參觀者能夠得以了解伊通滿族人民的傳統習俗和風土人情,體察伊通滿族人的傳統意識和生活情趣。滿族的生產活動,反映了幾千年來的漁獵采集向農耕發展的歷史過程。長期的漁獵生活構成了其民族文化的底蘊,鑄造了強悍的民族性格。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曾以弓馬著稱天下。傳統的狩獵多是“聚眾合圍既狩獵,又練兵,培養出“威名震懾莫與爭鋒的八旗勁旅。滿族有馴鷹捕獵的古俗。在原始信仰薩滿祭禮中,鷹神列為靈禽之首,其中最名貴的是“海東青。滿族的畜牧業有漫長歷史,曾普遍養馬,并長于馴馬。滿族又以善養豬而著稱,喜吃白肉血腸,川白肉等菜肴。滿族先民古時即養狗,狗是滿族狩獵及生活中的好伙伴,有“鷹犬無價之說。滿族的旗袍,在清代居“國服地位。旗袍稱“衣介,分單、夾、皮、棉四種。滿族男子喜穿長衫、長袍、外套馬褂,俗稱“長袍馬褂。女子旗袍的領口、衣襟、袖頭上都鑲有艷麗的花邊,穿起來美觀、勻稱、婀娜多姿,成為最有特點的中國民族服裝。滿族女子喜帶頭飾,不纏足,有“金頭天足之稱。滿族的飲食從“天火肉到“滿漢全席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的是火鍋。滿族火鍋歷史悠久,在滿族歷史上曾出現“天上鍋、“地上鍋、“水中鍋、“雀火鍋等多種火鍋,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到一處都要吃火鍋,使大江南北盛行至今。滿族的住宅在清中葉以后,形成了“四合院的典型民居。臥室內三面火炕,南北炕住人,西炕較窄,稱“萬字炕。滿族的傳統信仰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原始宗教薩滿教。每到祭祖祭天婚喪嫁娶,驅魔治病等活動,都要把薩滿請來。此時的薩滿脫去常服,穿上神裙,戴上神帽,束上腰鈴,手持抓鼓和鼓鞭,一邊口誦神詞,一邊盤旋舞蹈,跳躍禮贊,膜拜娛神。子孫繩,是滿族人家記錄子孫繁衍的布制繩索,生男孩時在繩索上拴上“嘎啦哈或小弓箭,生女孩則拴上彩色的布條,是其先民古老的“結繩記事的遺俗。滿族十分重視歲時節慶,主要節日有春節、上元節、端午節、頒金節等。“頒金節是紀念皇太極在一六三五年農歷十月十三這一天改“女真族為“滿洲族的日子.滿族的婚嫁禮儀十分講究,從相親到完婚有一套完整、莊重的禮儀過程。一般有:相親、迎親、回門、住對月等。滿族的喪葬習俗,歷史上曾經歷過樹葬、獸葬、水葬等演變過程,土葬時使用“起脊棺材,掛紅布魂幡,清明日上墳插“佛托。現已普遍實行火葬。滿族能歌善舞著稱于世,其中滿族曲藝、剪紙最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滿族的傳統體育有珍珠球、跳駱駝、冰嬉、雪地走等。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和民間游戲生動活潑至今不衰,有些已被中小學吸納為傳統體育項目教學。
關鍵字: 伊通滿族自治縣 傳統體育 博物館 吉林省 民俗館 皇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