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雪坡的行進方式與安全
為節(jie)省(sheng)體力盡(jin)量(liang)跟隨(sui)以(yi)(yi)前(qian)留下(xia)的(de)腳印.下(xia)坡時(shi)注意(yi)不要(yao)(yao)毀掉上坡腳印.輪(lun)流(liu)開路(lu)(lu),掌握節(jie)奏.步子不要(yao)(yao)太(tai)大以(yi)(yi)減少肌肉疲勞.高個(ge)子開路(lu)(lu)時(shi)要(yao)(yao)照顧其他隊員的(de)步長(chang).開路(lu)(lu)人踢出的(de)腳印要(yao)(yao)深,盡(jin)量(liang)用腳跟而不是只靠前(qian)腳掌支(zhi)承重量(liang).
休息步:
在行進停頓時使用有效的休息姿勢:側對斜坡時用下方(外側)的腿支持身體重量,這條腿要直,使用骨骼而不是肌肉支承重量.內側腿彎曲,內側腳在外側腳斜上方.這是一個自然而且穩定的姿勢.
在行進過程中,注意每兩步應由這個姿勢結束,尤其累的時候.這叫休息步.
掌握節奏,配合呼吸.
上坡(po)走(zou)之字路線或直接(jie)上.尤其(qi)在有一個人(ren)開路,其(qi)他人(ren)跟(gen)隨的情況下,六十度(du)(du)坡(po)度(du)(du)以(yi)內走(zou)之字路線是(shi)比較省力的.有時雪表面結冰開路人(ren)就(jiu)是(shi)不能踩(cai)出完全腳印,后邊的人(ren)也會受益,并(bing)且把腳印逐漸(jian)踩(cai)出.
*注意一定要養成用內側手拿冰鎬的習慣!*
結組繩系在安全帶上一定要從身體的下坡一邊通向身后隊員,以防絆倒自己.
折轉點要冰鎬換手,繩子換邊.有必要就讓前后的人停下來.
在有(you)雪崩(beng)危險,坡很陡或很緩,或要搶(qiang)時(shi)間(jian)等情況下(xia)(xia),可以(yi)沿(yan)坡直(zhi)接上(shang).這時(shi)無所(suo)謂上(shang)坡腿或下(xia)(xia)坡腿,但休(xiu)息步的(de)原理還可以(yi)使(shi)用.
自保護:
在(zai)坡度比較陡(dou),有(you)滑(hua)墜危(wei)險(xian)時,行進(jin)中(zhong)(zhong)可以使(shi)用(yong)(yong)冰(bing)(bing)鎬(hao)(hao)自保(bao)護.方法是在(zai)休(xiu)息(xi)步(bu)停頓的(de)時候(穩定的(de)姿勢(shi))用(yong)(yong)力把(ba)冰(bing)(bing)鎬(hao)(hao)垂(chui)直插入內側斜上方雪中(zhong)(zhong).然(ran)后(hou)邁兩步(bu)恢復(fu)到休(xiu)息(xi)步(bu)的(de)穩定姿勢(shi),然(ran)后(hou)拔(ba)出冰(bing)(bing)鎬(hao)(hao),重(zhong)復(fu)以上動作...也就(jiu)是說邁步(bu)時總有(you)冰(bing)(bing)鎬(hao)(hao)在(zai)雪中(zhong)(zhong)作為支(zhi)點和保(bao)護點.滑(hua)墜時立即(ji)用(yong)(yong)空著的(de)手抓住冰(bing)(bing)鎬(hao)(hao)柄(bing)最(zui)靠近(jin)雪的(de)位置.與(yu)此同時盡量把(ba)重(zhong)心移向(xiang)持冰(bing)(bing)鎬(hao)(hao)的(de)手(使(shi)冰(bing)(bing)鎬(hao)(hao)能插入更深).
面對坡陡面直接上(shang)時(shi),可(ke)以用雙手拿鎬(hao).(指因為太(tai)陡而面對坡直上(shang)的情(qing)況)
*一定要學會滑墜發生后壓鎬自制動的技術!*
否則別上有滑墜危險的雪坡.
自制動的技術這里不好講,建議找個會的人學或參考本有圖的書.要學會如何在不同姿勢摔倒后實行壓鎬(最難的恐怕是頭朝下坡方向仰面).而且要經常在安全的地方練習.制動越早越好,滑墜速度高了以后在雪面不理想時經常是就停不住了(直到撞上障礙物).
滑墜重在防止,步伐要穩,以上說的自保護,冰鎬,繩子放在哪邊等應小心遵守.
雪很濕很粘時(shi)容易沾在冰爪上,又重(zhong)又容易打(da)滑.可以用冰鎬柄(bing)敲擊冰爪側面.或使用防沾片(可買到(dao),也可以用空2l可樂(le)瓶做).
實用冰雪技術
第一章 雪坡攀登技術
一、冰鎬的使用
1、如何攜帶冰鎬
攜帶冰鎬的頭條要決就是細心。要牢牢記住鋒利的鎬尖、斧刃極易對你和隊友造成傷害。
假若冰鎬不在手中,千萬注意不可讓它滑下雪坡或懸崖。
在行進途中,如果不使用冰鎬,最安全的辦法是把它插在裝備包的鎬套上,用皮帶扣緊。一般情況都應該在鎬尖、橫口斧與鎬尾上加上手皮套。單手登鎬時,手握住鎬柄,鎬柄與地面平行,鎬尾向前,鎬尖向下。
雪坡行走時,如果需要兩只(zhi)手暫時空出(chu)來(lai),可(ke)將鎬(hao)向下呈對角線(xian)形(xing)斜插(cha)到背與(yu)背包之間,鎬(hao)尾向下,鎬(hao)尖在兩肩背帶上固定好(hao),和脖子保(bao)持距離。冰(bing)鎬(hao)要容易插(cha)進,也容易抽出(chu)。卸下背包前(qian)先把鎬(hao)抽出(chu)來(lai)。鎬(hao)上尖利部位最好(hao)用皮套保(bao)護(hu)。
2、握鎬方法
攀雪坡時,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與雪面狀況選擇握鎬方法。大致有兩種方式:
自我制動式握鎬:大拇指握在橫口斧下,手掌與其余的指握在鎬尖上,靠近鎬柄。攀登時橫口斧向下。
自救式握鎬:手掌握住橫口斧,大拇指與食指握到鎬尖下。攀登時鎬尖向下。
自我制動的握鎬方式好處在于:滑倒時,你可以很快將鎬插入雪中制動。但一般情況下,人滑倒的可能不大,這樣握鎬卻讓每次拉鎬的壓力都集中在虎口,時間一久虎口就會磨痛,從而影響安全。甚至在自救時,因為手疼不能及時行動。
自救式握法就舒服得多,因為拉鎬的壓力分散在較寬的橫口斧上,整個手掌均勻受力,當然輕松許多。但在滑倒時,手要迅速變到自我制動式阻止身體下滑。(這種技術在自我制動中應勤加練習。)
3、如何自救
攀登中如果滑倒,應立刻將鎬柄插入雪中,阻止身體滑動,這種技術就是自救技術。本章還要談到如何處理滑墜的情況,但顯然預防勝于補救。自救就是預防的辦法。
在陡坡上行走時要經常使用自救。人在行走或處于非平衡位置時最容易滑倒。滑倒時無論用什么方法握鎬都可以自救。但自救式握法更加方便,效果也好。
自救式行走方法如下:雙腳要處于平衡位置,保證腳是安全的;將鎬尾與鎬柄插入雪中,一手握住鎬頭,同時腳向前各移一步。腳踩穩后,拔出冰鎬,再往前插一步。如此反復,直到感到安全,不需要為止。
以這種方法行走,冰鎬總能起到安全杖的作用。為確保安全,鎬柄必須插到一定深度的硬雪中,這樣才能承擔住整個人的重量。滑倒時,一手仍握住鎬頭,另一只手抓住鎬柄,要充分相信鎬柄的作用,成功自救的關鍵在于手緊貼雪面握住鎬柄,握鎬頭的手用來減小鎬反翹起來的可能。
要在較硬的(de)雪坡上練習自(zi)(zi)救(jiu)技術。帶上保護(hu)繩,勤(qin)加(jia)練習,你的(de)信(xin)心會越(yue)來越(yue)強(qiang)。自(zi)(zi)救(jiu)成功后,把腳拔出踩穩,站(zhan)起。如果在登山途中對自(zi)(zi)己的(de)自(zi)(zi)救(jiu)能力沒有把握,就(jiu)應該認(ren)真決定,是退回去,結繩上,還是繼續攀(pan)登。
二、雪面上升技術
在雪坡上,無論上升還是下降都需要特別的技術。依據雪的硬度與坡的陡度,可以選擇不同技術。
1、保持平衡
與攀巖一樣,在雪坡行走時也要保持平衡。和在坡上苦苦掙扎象抓救命稻草似的比起來,身體保持平衡既輕松又安全,效率也高。雪坡行走時腳要從一個平衡點上到下一個平衡點,每一步踩穩,不要跨大步以防滑倒。走之字形上山的路線時,最平衡的姿勢是:內側(向山上)的腿在前,外側腳盡量伸直,借用腿上支架的力量,減輕肌肉受力。主要讓外側腿承擔身體重量。內側手(向山上)一直握住冰鎬。
之字形上升分兩步:從平衡位置到不平衡位置,再回到平衡位置(圖12-17),在一個平衡位置上站穩,向前插入冰鎬,前進兩步,拔出冰鎬。第一步是外側腳(向山下)過到內側腳之前,此時為不平衡狀態,第二步內側腳(向山上)再次過到外側腳前面,恢復平衡狀態。重心放在腳上,不要向坡傾靠。
如果你走直線,就不存在向山上的腳與向山下的腳的問題。所以不妨隨便用一手握住冰鎬,盡可能舒服些,再有條不紊地一步步往上爬。無論之字形上升還是直線上升,步前都要把冰鎬插在身體前上方,萬一滑倒可及時自救。
2、便步(the rest step)
在一片茫茫的雪坡上行走會給人一種永無盡頭的感覺。因為幾乎沒有路標,走得多不一定走得遠。新隊員總是猛沖一陣再停下來大口喘氣,經驗豐富的老隊員卻都按自己的節奏,不緊不慢地向前走。
這種情況最好的選擇非便步莫屬,它可以節省體力。腿累或呼吸跟上時就可采用便步。在海拔較低的地方,往往因為肌肉休息;到較高地方則因為呼吸需要調整而休息。
便步法步驟如下:一腿憑慣性向前過去,體重集中在后腿,前腿放松。每一步后腿都要伸直,膝蓋不可彎曲。這樣重量就由骨頭承擔,肌肉不會疲勞。步頻不要太快,每一步都有一次小小的休息。根據步伐調整好呼吸。海拔很高的地方要有意識加深加快呼吸。
3、踢步法
雪坡行走時的基本步法是踢步法。用這種方法最省力,踩出的腳點也最安全。雪比較厚不必使用冰刀時,就應該采用踢步法。此法要決是:在軟雪上,利用腿自身重量與慣性,自然地踢步即可,肌肉放松。雪較硬時,肌肉要稍稍用力,踢出的步子往往比較小也不大安全。
踢出的步子是否安全由許多條件決定,包括登山者的技術、力量、登山時的風力、風向、海拔高度以及背包的重量。一般來說在直接上升時每一步應該踢得沒到腳拇指,在之字形上升時至少要沒到靴的前半部。水平踢出的步子與稍向下凹的步子比較安全。步子踢得越淺,就越要注意將它踢得向下凹。否則很不安全。
踢步時要考慮到隊友。踢得均勻、步子間隔較近的話,他仍就可以沿你的腳印走上來。尤其要照顧身高較矮的隊友,踢的步子間隔不要太大。
領隊開路,后面的人跟上時注意把路改進一下,即便是走別人踢出的步子,也要把腳踢進去,因為僅僅借用現成的凹步是不安全的。雪硬時,剛踢出的步子較淺,每個人都要將大拇指踢入,把凹步加深。不過,雪如果相當軟,要踢深就比較容易了。
雪坡行走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上升時隊員一個跟一個地走。作為領隊,承擔著開路的重任,要盡可能考慮到潛在危險,為隊友們開辟最佳路線。領隊要輪流當,別讓一個人累得精疲力盡。
4、上升路線
可以直線上升,也可以走之字線路。搶時間時,往往采用直線上升。在天氣不好,有雪崩、巖崩的危險,或者不能宿營,下降難度大的情況下,攀登一個長雪坡就必須搶速度,此時采用直線上升。
假如時間允許,大多數登山者還是會選擇之字形路線,哪怕坡度只是中等。原因很簡單,迂回路線減小了相對坡度,更加省力,最終一樣到達。但這也要視雪的狀況而定。如果雪較軟,踢起來不大費力,人可以省下踢步的體力,可相對路線卻更長;若踢步比較困難,走之字路線就不合算了。
直線上升時冰鎬的使用
根據雪面狀況與雪的坡度,冰鎬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杖式:用于緩坡到中等坡度(最多30-35),單手柱鎬,用它幫助平衡,只要你覺得安全,哪怕坡變陡了,也還是可以這樣柱鎬。每步之前要把鎬插穩。
柱式握法:用于45°以上坡度。雙手扶鎬,每步前將鎬先插牢,盡量插遠一點,然后用雙手或扶鎬或一手持扶鎬頭,一手握鎬柄,腳向前邁。此法在較軟的陡坡上特別適用。
水平式:這種方法在坡度較大、雪較硬但表面有一層軟雪的情況下適用。雙手握鎬,一手用自我制動式握住鎬頭,另一手握住鎬柄尾處。水平將鎬插入上方雪中,鎬尖向下,鎬柄向右,與雪面平行。鎬尖扎入了硬雪層,鎬柄也能沒到軟雪中,安全度比較高。
無論采用哪種握鎬方式,都別忘了使用便步,節省體力。
之字形上升時冰鎬的使用
之字形上升時,記住一定要保持平衡。在小于40-45°的雪坡上,用杖式握鎬法即可。坡度增加時要改用側式握法。
側式握法:一手握鎬頭,一手抓鎬柄尾部,將鎬插入坡中,與坡面成90°。鎬在你身體前方,與身體成一斜角。留意鎬尖不可指向身體。主要由鎬柄受力,扶鎬頭只是為了保持鎬的穩定。腳的邁法與杖式握法時一樣。
之字形路線需要不時變動方向。安全改變方向有一套專門的步驟。
向山上的內側腳在外側腳(向山下)的前上方,這是個平衡位置。站好后將鎬插入上方雪中,雙手扶住鎬頭,外側腳向上邁出,進入不平衡位置。雙手繼續扶鎬,面向山上,內側腳邁向新的方向,雙腳呈外八字。最后內側腳邁向山上,恢復到平衡位置。杖式握鎬時,向山上的手握住鎬頭。側式握鎬時,原先兩手位置正好倒過來了。如果在換方向時覺得外八字站得不穩,就把腳踢深一些。
5、橫切
長(chang)距離水平橫(heng)(heng)切(qie)(qie),無論如何(he)不(bu)(bu)能掉以輕心。在(zai)緩坡(po)(po)或中度陡坡(po)(po)上(shang)橫(heng)(heng)切(qie)(qie),雖說比(bi)不(bu)(bu)上(shang)走之(zhi)字形輕松迅(xun)速,但還算安全(quan),在(zai)硬雪坡(po)(po)或陡雪坡(po)(po)上(shang)橫(heng)(heng)切(qie)(qie),整(zheng)個人(ren)就得面朝雪坡(po)(po),每一步垂直踢入才能保證安全(quan)。一句話,橫(heng)(heng)切(qie)(qie)總是不(bu)(bu)得已而(er)為之(zhi)的下策。
三、雪坡下降技術
看一個登山者技術如何,下降也是重要標準。不少人上山時很猛,下山卻心慌害怕。原因何在、首先因為向山下望去茫茫一片,深谷萬丈,讓人緊張;其次下山時冰鎬要往下砸,那種姿勢比上坡難受得多。不過,掌握幾種下降技術后,你就不會再那么神經過敏。
1、plunge stepping
下山與上山一樣,使用什么技術主要取決于雪坡的坡度和硬度。軟雪坡與緩中度坡上,直接面朝外一步步下山就行了。在硬雪與陡坡上,我們就得采用圖(12-23)。
走這種步法要求果敢、自信。面朝外,果斷地邁腳,腿垂直插入雪中,腳后跟著地,重量由一個腳跟平穩地過渡到另一個。每一步都要干脆利落。不要向坡后靠,否則步子就不穩,說不準還給你來個滑落下降。一般來說,只要雪沒過靴后跟即可保證安全,但絕大多數登山者寧可每一步跺得深些。
膝蓋要彎,但不可交叉,保持平衡,彎曲的角度取決于雪坡的陡度,坡越陡,彎得越深。同時也取決于雪面的硬度,雪越硬彎得越多。曲膝時身體亦應前弓,這樣有助于平衡。在軟雪上出腳不要太猛,否則陷得太深拔不出來,反而受傷。
握鎬可用自救式或處我制動式,鎬尾靠近坡面隨時準備插入雪中。另一只手可根據需要揮動或伸開以保持平衡。部分登山者采用全自我制動式握法,即一手握鎬頭,一手握鎬柄尾部,但這種握法限制了手,不一定對平衡有利。
在(zai)硬雪或陡坡上,有時不大(da)安全,此(ci)時必須(xu)在(zai)邁步前將鎬以自救方式插好(hao),越(yue)低越(yue)好(hao),腳的姿(zi)式也要改(gai)變,要往下(xia)蹲,保證平(ping)行。
2、滑降
未穿冰刀時可使用滑降法。這種方法大概是登山中最“爽”的一種,它簡單迅速又很刺激。只要能控制住速度,就不好采用此法。滑降法主要分為三類,使用哪一類要看坡的硬度和陡度、山腳的狀況以及個人技術如何。
坐式滑降:在軟雪上適用此法。軟雪上立式滑降往往會陷入雪中,所以要用坐式。這種方法簡便易學。最好穿著尼龍雨褲,滑起來干脆利落。只要坐下來,以自我制動式握鎬,直接往下滑就行了。標準姿勢是腰挺直坐著,屈膝靴底平放在坡上。但若雪太軟,可伸直膝蓋增加受力面積。
側握冰鎬,鎬尾尖沒入雪中,下降時用它起舵的作用。給鎬尖加壓有助于減速,也能防止人頭朝下沖。標準的屈膝平足姿勢也能減低速度。在冰面狀況不佳時這個姿勢尤其有用,比如雪上結了一層硬冰,或布滿了冰轍,凹凸不平,或不時有石塊、灌木叢時,用標準姿勢就比伸直腿更安全更有把握,對臂部的沖擊也能減到最小限度。
要停下來時,用鎬尖幫助減速,然后用腳跟頂住雪--但不能在高速時這樣,否則會來個倒栽蔥。需緊急停下時,用自我制動技術。(下節談到)
坐式滑降中要拐彎幾乎是不可能的。用鎬尖作舵至多只能拐幾度的彎。要換方向最好的辦法是停下來,向旁邊走幾步,到不會碰到障礙物的地方再滑。
立式滑降只要條件正確,方法得當,這種滑降法是好的一種。用立式法很早就能發現坡上的障礙物,也不會損壞衣物,但是它要求技術高。在雪較硬但表面鋪著一層軟雪的時候,用立式滑降最好。如果雪較軟,坡度就要陡一些才能保證應有的速度。若雪較硬,坡度就不能太大,坡底也要平坦安全。很緩的坡只要雪比較實,可以溜下來(像溜冰一樣)。
正確的立式滑降技術和滑雪相似。膝半蹲,手伸開,雙腳可并攏也可分開(依能否站穩為準),一腳略靠前增加平衡,防止嘴啃泥。
加速時雙腳并攏,身體前傾,重心在腳上。減速有幾種辦法:站直,腳跟頓入雪面;腳向兩側打開,用腳側站立;蹲下,用蹲式滑降法的方法拉鎬(下節談到);或是像滑雪一樣來個轉身,從肩到上身到膝蓋都轉向新的方向,膝蓋與腳踝隨之轉動,用靴側站立。
在過渡地帶雪面狀況不一,需加倍小心。突然碰到軟雪,速度減下,身體會突然前傾,此時伸出一只腳來保持平衡。若突然碰到硬雪或冰面,向前屈身,以防滑倒,不時剎車或橫切,來控制速度。
蹲式滑降法。蹲式滑降法與立式大致相似,只是握鎬方式不同。以自我制動式在體側握鎬,身體向后坐(半蹲),鎬尾劃入雪中。這種方法比立式速度慢,也更容易學會;有三點與坡面接觸,安全系數也相對大一些。但是,相對來說,轉彎和用腳側控制速度就困難一些了。
許多情況下登山者都靈活地把幾種滑降法結合起來,隨機應變,才能滑得又漂亮又安全。例如,一個人可能不擅長立式骨降,他可以在坡緩時站著滑一程,要減速時用頓步把腳跟跺入雪中,減速后想換方向再往旁走幾步等等。這樣,他就綜合利用好幾種方法。
滑降法危險性很大。滑降前要觀察坡底是否平坦安全,坡不可太長,否則一旦無法控制速度,從長坡上滑下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除非能一眼望遍全部滑降路線,否則領隊一定要不時停下來觀察前方路線。最大的危險就是在高速狀態下無法自我制動。而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滑降條件最好雪面堅實的雪坡上。千萬記住控制速度。
下降前整理好裝備,把冰刀等尖利物放進背包里。坐式滑降時絕不可帶冰刀,因為冰刀極容易掛住雪中的硬物,導致身體失衡。即使天很暖和也要戴手套,否則雪會慢慢把你的手凍僵,讓你無法握住冰鎬。
在軟雪上,有時滑降時會帶動一片雪同時滑下來,這實際是一場小型雪崩,叫作“墊式雪崩”。(cushion)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登山者必須及時判斷它是否會演變成真正的雪崩。如果流雪超過了好幾英寸厚,人就不可能自我制動,因為鎬尖已經扎不透流雪;但有時可以用鎬尾扎透流雪層,減慢速度。(不可能完全停下來)所以一般情況下遇到流雪都要立刻離開,除非你有相當把握,認為它不會引發雪崩,而你也一定能控制自己的速度。離開流雪區的方法是:向側滾幾英尺離開流雪的路線,然后自我制動。
3、下攀技術
雪(xue)坡十分陡峭時(shi),頓步下山(shan)和滑(hua)降都不安(an)全,你可(ke)以攀下來(lai)。面(mian)朝雪(xue)坡,雙手握鎬(hao)頭,呈自救(jiu)姿勢,腳用前踢法,每一(yi)腳都要直接踢入雪(xue)中、踩穩。
四、自我制動
在雪坡上無法控制速度時,自我制動就成了你的救命稻草。無法自救或自救失敗時,應馬上自我制動。如果不是結組攀登,自我制動也不能完全保證讓你停下來。在攀登雪山時,它是唯一一項最重要的技術,平日要不斷練習,要達到條件反射的程度,一滑倒立刻自我制動。
在結組中,如果有同伴滑倒,你也應馬上自我制動,才能拉住他而不被他拉下去。所以說一項自我制動的技術牽系著每一個人的life。每一個登山者都必須有過硬的自我制動技術。要勤奮訓練,先在緩坡上練習,然后坡度逐漸加大。訓練時要安排坡底安全的地帶。這項技術中力量當然是一個重要方面,掌握要領比單獨力量更為重要。
自我制動最高要決就是:迅速。有的人自我制動大概頗具美感價值,但生死攸關的時候,美不美就很次要了,關鍵是一滑落立刻反應,將鎬尖飛快地用力砸入坡中,讓自己減速。停下來。
成功自我制動的姿勢如下:俯臥,頭朝山上、鎬在身下。
雙手緊握冰鎬,一手以自我制動式握鎬,即握住“丁”字部,大拇指在橫口斧下,其余四指在鎬尖上;另一手握住鎬柄(距鎬尾很近處)。
鎬尖砸入肩膀上方的坡中,讓橫口斧正好位于肩與脖子的夾角處。
鎬柄斜著越過胸前,鎬頭與鎬尾各在身體一側,長鎬的鎬尾要壓在骨寬部下。在靠近鎬尾處握緊鎬柄,以防鎬柄轉動,刺入大腿。
胸與肩緊壓鎬柄。
后背微弓,胸腹離開雪面。這一點至關重要:背弓之后,體重就集中到鎬頭、腳趾或膝蓋幾個點,身體才有可能停下來。臂部先抬起,重量送到肩部和鎬尖。注意:不愿把前胸和臉埋入雪中的人很容易弓得過分。
膝蓋抵住雪面。軟雪中這樣有利于減速,硬雪中這樣很難減速,但有利于保持正確的制動姿勢。
雙腿用力伸直(zhi),張(zhang)開,腳(jiao)趾扎入雪中。但若(ruo)穿了冰刀,就要把腳(jiao)舉到雪面(mian)之上,到快停(ting)時才能放下。冰刀很容易(yi)鉤(gou)住什么,把整(zheng)個人翻過來。
1、從不同姿勢開始自我制動
滑落時的姿勢不同,自我制動的方式也不同。滑落姿勢一般有四種:頭朝上;頭朝下;臉朝上;臉朝下(雪坡),首要的目標是讓身體立即進入唯一有用的制動姿勢:頭朝山上,面朝雪坡。此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雙手握鎬,一手以自我制動式握鎬,另一手握緊鎬柄尾部。握好之后,根據不同情況有如下方法:
頭朝山上,面朝雪坡:此時已為理想的制動姿勢。馬上自我制動。
頭朝山上,仰臥:這個姿勢也不困難。向鎬頭方向滾動身體,轉到側臥時扎入鎬尖。鎬頭在右,就向右滾;向左就向左滾。假若向鎬尾方向滾,想用鎬尾減速,慣性人高脫手,自我制動就會失敗。
頭朝山下,面朝雪坡:這種姿勢難度更大,必須把腳轉向山下。面朝雪坡時,扎入鎬尖,以鎬尖為軸旋轉身體,直到腳朝山下為止。若身體向右轉,鎬要扎到左肩上方;反之亦然。否則脖了會被鎬擋住。千萬不能扎入鎬尾為軸旋轉,那樣鎬尖與橫口斧會滑離原位,刺傷胸部和面部。
頭朝山下,仰面:橫過身體向側扎入冰鎬,轉動身體。此時亦以體側的鎬尖為軸。但僅僅這樣還不夠,要努力把胸部轉向鎬頭,身體要打個滾,腳努力地轉向山下。做一個坐起的動作會有所幫助。
不標準制動:在冬天與早春的松雪中,鎬尖可能扎不透,一般的自我制動就用不上了,此時要充分利用腳、膝與肘部,身體盡量張開,把腳膝與肘深深壓進雪中。將鎬柄深扎入雪中。若頭朝下滑下,在這種松雪情況下一般不需要再轉到頭朝上,因為不用轉,人就差不多停了。
再次提醒:動作要快!動作迅(xun)速是成功的關鍵。在(zai)硬(ying)雪上(shang),將滑倒時(shi)要迅(xun)速扎入鎬(hao)尖或鎬(hao)尾,甚至(zhi)頓入靴后跟也(ye)行,這樣才可能防止滑落。極(ji)硬(ying)的雪坡上(shang)制動極(ji)其困難,但(dan)一定要竭盡全力制動,也(ye)許能扎入一個縫(feng)中或掛住一塊凸起,人就(jiu)得救了(le)。
2、自我制動的局限
自我制動完全是依靠冰鎬、身體與雪坡的磨擦力進行的。可是在很陡很滑的坡,即便最好的技術也控制不了滑落。在硬陡坡上加速度極快,往往滑下去就差不多了。人可能被彈到空中,再摔回硬坡,此時所謂判斷方向差不多就等于空話一句。
即使制動成功,也需要一段時間,而此時人已經滑得很遠了,自救的效果不僅受個人反應速度的局限,也受到坡的陡度長度限制。
假如制動開始時失敗了,也絕不要放棄!在軟雪或緩坡上保持自我制動姿勢,一段時間后人還是可能停下來的。即便停不下來,速度也能有所減慢,人也不會翻滾,跌或反彈。萬一掛住巖石或樹木,也是腳先掛住,這是最安全的姿勢。若在結繩組中,你的自我制動就更加重要,只要能讓身體減速,他們就可能來救你。
時時刻刻都要(yao)牢(lao)記自(zi)我(wo)制(zhi)動的局限。如(ru)果坡(po)看起來很陡或太短,或有隊員技術欠佳(jia),就應該結繩保護。
3、自救與自我制動的運用
作用自救是預防措施,自我制動是補救措施。有的登山者認為自我制動是首要的安全措施,自救就不那么重要。其實,二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兩種都少不了。如果能安全地扎入冰鎬,只要自救技術就夠了,人就不至于滑倒。只有自救失敗了我們才自我制動。
在攀登途中,要密切注意雪的情況,情況變了,自救的安全性有時會減小。如果坡陡雪硬,扎入冰鎬也難以防止滑倒,就最好換用自我制動式握鎬,隨時準備制動。自然,這種條件下自我制動也相當困難。所以即便以自我制動法握鎬,你也可能繼續用自救的方式扎入冰鎬。這樣做手會不很舒服(因為手掌不再像自救握法那樣放在橫口斧上),但考慮到安全還是值得。
如果手(shou)在自(zi)(zi)救握(wo)鎬(hao)時(shi)(shi),人滑倒了,就要迅速將手(shou)過渡到自(zi)(zi)我制(zhi)(zhi)動握(wo)法(fa),握(wo)住鎬(hao)柄(bing)尾部(bu),另一(yi)手(shou)改為(wei)自(zi)(zi)我制(zhi)(zhi)動握(wo)法(fa),馬上自(zi)(zi)我制(zhi)(zhi)動。要勤加練習,如果技(ji)術還不行,在自(zi)(zi)救式(shi)行走扎鎬(hao)時(shi)(shi),也(ye)要用自(zi)(zi)我制(zhi)(zhi)動式(shi)握(wo)鎬(hao)。
第二章 結組攀登技術
什么情況應該結組攀登?總的說來如果不結組比結組危險時,就應該結組。決定是否結組往往需要審慎衡量利弊。
在冰河上行走應該結組,否則單個隊員掉入裂縫便很難營救。
可是在(zai)(zai)雪(xue)(xue)坡(po)上行(xing)(xing)走時,雪(xue)(xue)面逐(zhu)漸變硬,坡(po)逐(zhu)漸變陡,要(yao)決(jue)定該否結(jie)(jie)組就不(bu)那(nei)么容易(yi)了。必(bi)須(xu)判(pan)斷單(dan)個(ge)登山者失足滑落的可能性和結(jie)(jie)組行(xing)(xing)軍的危險(xian)性各為多少(shao)。結(jie)(jie)組行(xing)(xing)進(jin)的危險(xian)并非等閑。一個(ge)人(ren)滑倒(dao)全(quan)隊都(dou)可能被拖下雪(xue)(xue)坡(po)。結(jie)(jie)組行(xing)(xing)進(jin)會降低整體速(su)度,在(zai)(zai)有雪(xue)(xue)崩(beng)(beng)、巖崩(beng)(beng)危險(xian)的情況下,速(su)度總是至關重(zhong)要(yao)。行(xing)(xing)進(jin)速(su)度減慢,還(huan)可能全(quan)隊必(bi)須(xu)在(zai)(zai)準備不(bu)足的條件下宿營。所以在(zai)(zai)雪(xue)(xue)坡(po)行(xing)(xing)中決(jue)定是否結(jie)(jie)組是件微妙的事,必(bi)須(xu)考(kao)慮(lv)到每個(ge)隊員的技術(shu),還(huan)要(yao)想(xiang)清楚除結(jie)(jie)組外別的方(fang)法的利弊。
一、結組保護方法
決定結組后,可根據攀登狀況與隊員體力決定適用的方法。
1、結組制動
結組制動要求滑倒的人自我制動,其余隊員同時給以支援。每個隊員都要自我制動或自救。
只有在(zai)條(tiao)件較好(hao)的(de)情況下,才(cai)能依靠(kao)全(quan)組的(de)力量救住一(yi)個人。例如在(zai)緩(huan)和或(huo)中等坡(po)度的(de)冰河、冰坡(po)上,一(yi)個缺少經(jing)驗(yan)的(de)隊員滑倒了(le)(le),老隊員可以幫他制(zhi)(zhi)動。但(dan)到了(le)(le)陡坡(po)、硬雪坡(po)上,你就得仔細權衡,究竟哪種(zhong)辦法(fa)更安全(quan),是(shi)繼續依靠(kao)結(jie)組制(zhi)(zhi)動前進(jin)呢(ni),還(huan)是(shi)停止結(jie)組單(dan)人前進(jin),或(huo)是(shi)換(huan)一(yi)種(zhong)更安全(quan)的(de)結(jie)組方式。
以下步驟可以增加結組制動的成功可能:
1、如果你后面有隊友,在手上卷幾英尺繩子。如果隊友滑落,這幾大繩子可以給你一點時間砸入冰鎬進行自救。但在冰河上不要帶過長的繩,因為這樣只能白白地讓隊員掉進更深的冰裂縫中。
2、最弱的隊員安排在結組末尾。上山時他應是最下面一個,下山時是最上面一個,這樣一旦他滑倒,其余人都可以幫助他回到組中。可是,這同時也意味著如果第一個人滑倒,他會是最倒霉的一個。
3、只用繩子的一部分,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雙人結組。雙人結組繩子不宜太長,大約60-75英尺便可,太長的話隊友滑倒的距離就會更遠,把他拉回來就更難。
4、走平行(xing)的(de)幾條路線。這一(yi)條也尤其適(shi)用于(yu)雙人(ren)結組(zu)。兩(liang)人(ren)可(ke)以肩(jian)并肩(jian)地走,一(yi)人(ren)掉落時可(ke)向(xiang)側拉繩(sheng)借力。上面的(de)隊員滑下(xia)時,拉的(de)力量也小一(yi)些(xie)。同時,繩(sheng)在(zai)(zai)雪上的(de)擺動會增加磨擦力。在(zai)(zai)上山(shan)時平行(xing)走不(bu)大可(ke)行(xing),因(yin)為(wei)要踢出兩(liang)條路線,費(fei)時費(fei)力,但在(zai)(zai)下(xia)山(shan)時它是非常有利的(de)。如果雪太硬,也要考慮(lv)并肩(jian)上山(shan)。
2、移動結繩法running belary
介于結組制動與固定結繩之間,有一種保護技術叫作移動結繩(running belay),在結組制動難以成功而固定結繩又太費時間時,用移動結繩就較為可行。比如,靈活結繩法在長距離雪面與峽谷上就很實用。
移動結繩,領隊(dui)在合適的雪面上裝入保(bao)護設施(shi),用(yong)鐵鎖將繩別在設施(shi)上。(保(bao)護設施(shi)后面還要談(tan)到(dao)),隊(dui)伍行進時(shi)步頻一(yi)(yi)致,和未結繩時(shi)一(yi)(yi)樣,但有了保(bao)護設施(shi),只要這些(xie)(xie)設施(shi)放(fang)牢了,有人滑倒時(shi)就會(hui)被拉住。最后一(yi)(yi)個人負(fu)責取(qu)出設施(shi)。毫(hao)無疑問用(yong)這種方法(fa)意味(wei)著多(duo)背一(yi)(yi)些(xie)(xie)裝備,多(duo)耗時(shi)間裝拆設施(shi)。
3、固定結繩
最安全的(de)辦法就是(shi)固定結(jie)繩(sheng),即一組中每個(ge)人(ren)都相互系(xi)在(zai)一條繩(sheng)上,和(he)攀巖時結(jie)繩(sheng)相似。但這種辦法在(zai)絕(jue)大(da)多(duo)數高山(shan)路線都不可(ke)行,因為(wei)實在(zai)耕時太多(duo)。不過,雪坡行走的(de)結(jie)繩(sheng)方法還有(you)很多(duo),在(zai)安全性(xing)與耗(hao)時上各有(you)千(qian)秋,下面就是(shi)有(you)關介紹:
4、綜合保護技術
實際登山時,如果雪坡情況惡劣,就必須綜合使用幾種保護方法,不大可能一直都不結繩或從頭到尾都固定結繩。
決定是否結繩時,登山隊要問自己一系列問題。在冰河上好說,必須結組;但在雪坡或混合地帶,應考慮如下問題:
1、每位隊員在滑倒了都有能力自救或自我制動嗎?若能,全隊可以不結組前進;若不能,就要再問;
2、僅靠結組制動能否應付一切滑倒情況?若能,全隊可以結組,但不用系繩(unbelayed, but roped up)。若不能,再問;
3、結繩是否可行?(固定或移動結繩)是否能保證足夠安全?若能,就結繩前進。因時間限制或地形惡劣,不能結繩,全隊就必須慎重考慮。
4、是撤回,還是冒險不結繩前進?
實際登山時,在長雪坡上一般都是結組但不一定結繩。結繩一般是因為:雪硬;坡陡;隊員已經疲勞或有人受傷,多數情況采用結組制動與移動結繩,但有些地段要冒險分散通過。
不(bu)要(yao)無謂冒險。如果情況不(bu)好(hao),可(ke)以改變路線(xian),選(xuan)擇新的目的地,或者(zhe)撤回(hui)。
二、雪錐
我們在攀巖時用巖釘,雪坡行走時用雪錐,二者構造有別,目的相同,都是為了固定住結組繩與下降繩。但相比之下,安裝巖釘更容易做到心中有數;裝雪錐則不然,雪錐能承受的力量隨雪面情況,安裝方式的不同而各各相異;一日之間雪的狀態改變了,雪錐的能力也發生變化。這種種變化使得檢查雪錐比檢查巖釘雪堆上許多。同時安裝雪錐需要很多時間。
雪錐包括:錨定樁,系繩尖樁與系繩柱。
1、錨定樁
錨定樁就是你埋入雪中用以掛繩的東西。最常用的是錨鉤。
錨鉤的外形是一個鋁盤,上面固定著兩根金屬線。錨鉤的尺寸很多,一般說來尺寸最大最能承擔壓力。安裝錨鉤時,應與被拉方向成45°夾角,這樣錨鉤受力大,也更安全可在雪上挖一狹槽,讓錨鉤上的金屬線盡可能拉直。
理論上,錨鉤在承受重量時會彎曲,金屬線會勒進雪中磨出一道凹槽。實際登山中情況就更加復雜,如果受力過大或從側面受力錨鉤可能被拉出來。拉下來的錨鉤往雪坡下滑,可能會碰到障礙物,那時它會彈向另一個方向。錨鉤有表面彎曲的,有外緣凸出的,還有金屬線固定的,這些都是為了保證正確方向與反彈時自我復位而設計。
在夏天雪質均勻的雪坡上安裝錨鉤最費時,但是也最安全。錨鉤適合于較軟但很密實,較濕但很厚重的雪面。在典型的冬季雪坡上,它交不適用冬天的雪坡密度不一,雪 ,錨鉤很難咬緊。
除錨鉤外,冰鎬(hao)、冰上工(gong)具與系繩(sheng)尖樁(zhuang)也(ye)能作為(wei)錨定(ding)樁(zhuang)將工(gong)具水(shui)平埋(mai)入雪中(zhong),在(zai)正(zheng)中(zhong)間的位置(zhi)安(an)上滑(hua)環(huan),滑(hua)環(huan)下挖一狹(xia)槽(cao),來保證(zheng)環(huan)受(shou)力的方向。
2、系繩尖樁
將一個尖樁打入雪中就成了系繩尖樁。它一般是鋁制的長度由18英寸到36英寸不一,式樣繁多,有圓孔、橢圓孔、彎折型、與t字型等。
當雪面太實不能裝錨鉤,但安雪螺絲又太軟時,用系繩樁就恰好會系繩樁與受力方向成45°夾角。挨近雪面處裝上滑環或鐵鎖,不可裝得太高,不然系繩樁可能被拉出去。可以用石頭或冰鎬把系繩樁砸入雪中,但最好使用north wall冰錘或其它冰錘,這樣對工具的損傷小一些。實在沒有系繩樁時,用冰鎬或其他工具也能代用。
3、系繩柱
系繩柱不是現成的工具,而是在雪上創造出來的天然設施。在軟雪甚至在任何硬度的雪上,用系繩柱總是很可靠的。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耗時太多。
制作系繩柱方法如下:在雪上挖出一圈橢圓形的溝槽。挖好的系繩柱形狀像一座橢圓 形的小島。雪越軟,溝越深,可以深到1.5英尺,寬(上方)到10英尺。
最好(hao)不用繩(sheng)子系(xi)在柱(zhu)(zhu)(zhu)上,而用網(wang),因(yin)為繩(sheng)很容(rong)易勒入柱(zhu)(zhu)(zhu)入。同樣(yang)原因(yin)繩(sheng)或(huo)(huo)網(wang)裝好(hao)后(hou)(hou)不要(yao)故意(yi)拉。為安全起見(jian),可在繩(sheng)或(huo)(huo)網(wang)下墊上背(bei)包、衣物以及任何能減小(xiao)壓(ya)(ya)強的物品,尤其在雪(xue)軟時這樣(yang)做特(te)別(bie)必要(yao)。每次使用系(xi)繩(sheng)柱(zhu)(zhu)(zhu)后(hou)(hou)都要(yao)查看它有(you)沒有(you)壞。還可以在系(xi)繩(sheng)柱(zhu)(zhu)(zhu)下再(zai)裝一個錨(mao)鉤(gou)或(huo)(huo)系(xi)繩(sheng)尖樁,來(lai)分(fen)散壓(ya)(ya)力。最后(hou)(hou)一個隊(dui)員負(fu)責拆下系(xi)繩(sheng)樁等裝備(bei)。
4、同時使用多個雪錐
單個(ge)(ge)雪(xue)(xue)(xue)(xue)錐(zhui)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同(tong)時使用多個(ge)(ge)雪(xue)(xue)(xue)(xue)錐(zhui)就保險(xian)得多。可以(yi)將兩(liang)個(ge)(ge)雪(xue)(xue)(xue)(xue)錐(zhui)前后(hou)串在(zai)一(yi)起,這樣一(yi)個(ge)(ge)錐(zhui)受力(li),另一(yi)個(ge)(ge)分擔。還(huan)可以(yi)把它們按圖12-35所示方法組合起來,共同(tong)承擔一(yi)切壓(ya)力(li)(第(di)七、第(di)八與第(di)十(shi)章(zhang)已詳細談到(dao))總體(ti)說來,為了減小受力(li)角度(du)、減輕(qing)壓(ya)力(li)或(huo)保證安(an)全,人們都會使用多個(ge)(ge)雪(xue)(xue)(xue)(xue)錐(zhui)。雪(xue)(xue)(xue)(xue)錐(zhui)之間要相距幾英尺,這樣不致兩(liang)個(ge)(ge)雪(xue)(xue)(xue)(xue)錐(zhui)同(tong)時拉落。
三、雪上系繩
登山者可選擇的系繩方法很多,可以使用已經裝好的雪錐,可以用冰鎬很快地系繩。雪面狀況千變萬化,沒有一個雪錐可以說是像巖釘那樣保險不過雪錐還是大有用途的,因為小的雪的崩落不像巖崩那樣迅疾可怕。一般說小的雪崩發生在中度雪坡上(30°-60°)。
無論(lun)采用(yong)哪種系(xi)繩(sheng)(sheng)方法(fa),系(xi)的(de)繩(sheng)(sheng)一是要有(you)彈性(xing),盡(jin)可能(neng)減輕雪(xue)(xue)錐(zhui)所受壓力。攀緣繩(sheng)(sheng)的(de)松(song)(song)緊(jin)性(xing)良(liang)好,人(ren)滑(hua)落時(shi)就不(bu)會(hui)突(tu)然(ran)扯住一下(xia)子停下(xia)來。在(zai)系(xi)繩(sheng)(sheng)前進(jin)時(shi),每一步要走穩、心(xin)里有(you)數(shu),要把(ba)重量放到(dao)身上,并盡(jin)可能(neng)分散到(dao)繩(sheng)(sheng)上,利用(yong)好繩(sheng)(sheng)子的(de)松(song)(song)緊(jin)性(xing)、和機構結繩(sheng)(sheng)工具相(xiang)比,標(biao)準的(de)龍部系(xi)繩(sheng)(sheng)(hip belay)法(fa)更(geng)加舒(shu)緩、靈活(huo)。要考慮到(dao)踩(cai)空或系(xi)繩(sheng)(sheng)突(tu)然(ran)受力時(shi)的(de)后果,很可能(neng)路(lu)線上的(de)雪(xue)(xue)錐(zhui)連同(tong)整個人(ren)一塊兒會(hui)被拖(tuo)下(xia)了雪(xue)(xue)坡。
在難攀的(de)地(di)方要系繩。領隊的(de)人(ren)(ren)要避(bi)開可能出事的(de)路線,繞著它(ta)走(zou)。如(ru)果帶頭(tou)的(de)人(ren)(ren)走(zou)的(de)之字形,后面的(de)人(ren)(ren)要避(bi)免(mian)讓上(shang)一個人(ren)(ren)正好位于你頭(tou)上(shang)。在山脊地(di)帶很難預見何處容易滑(hua)(hua)落,一旦有人(ren)(ren)滑(hua)(hua)倒(dao),最好的(de)辦法(fa)是立即跳(tiao)向(xiang)相反的(de)方向(xiang),繩子就越過了(le)山脊,也許能夠(gou)救下你們兩(liang)個人(ren)(ren)。
1、快速結繩
在滑倒的后果可能不大嚴重時,登山者可采用快速結繩法。例如在探測仰角與裂縫狀況或是站在山上給下面較弱的隊友結繩時,用這種方法的比較合適。
“靴-鎬”結繩法
全隊共同前進時用“靴-鎬”結繩法既快又方便(圖12-36)。盡管還有爭議,但實踐證明這個辦法還是有用的,不過一定要記住它不可能承擔很大力量,如果滑倒得很嚴重,這種辦法就靠不住了。
以下是結繩方法;看起來比較麻煩,但熟練后就很容易,幾秒鐘就能完成:
1、踩出一個小平臺,大小能容納冰靴前半部與冰鎬;
2、在平臺后部盡可能深地插入冰鎬,鎬柄略向山上傾斜,鎬尖垂直于滑落的方向,這樣在滑落時鎬柄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3、站在冰鎬下,面與登山路線平行,垂直于滑落方向。
4、上山的腳踩入雪中,抵住鎬柄向山下的一側,不讓它被拉往山下去。
5、底下的腳也上邁一步,踩穩,此時在下的腿保持筆直,作為牢固的支撐。
6、將繩繞過冰鎬。然后將繩從受力方向繞向上面腳趾,再繞過冰鎬向山上的一側,最后在腳面上繞一圈。
7、用朝山下的手握繩,同時在靴后跟(山上的腳)送入繩子,形成s形。握繩的手不可離繩。
8、向山上的手有兩個作用:抓緊鎬頭,支持鎬柄;下面的人上來時負責收繩。
登山者必須(xu)兩只腳(jiao)都能熟練(lian)使用“靴-鎬”結(jie)繩(sheng),因(yin)為系繩(sheng)的(de)人必須(xu)面(mian)朝(chao)滑(hua)落(luo)的(de)方(fang)向。如果前(qian)面(mian)結(jie)繩(sheng)的(de)人滑(hua)落(luo)了,繩(sheng)子從(cong)鎬子上(shang)松(song)落(luo),結(jie)繩(sheng)也就無從(cong)談起了。
鐵鎖/冰鎬結繩法
鐵(tie)鎖/冰(bing)(bing)鎬(hao)(hao)結繩(sheng)(sheng)法(fa)與“靴-鎬(hao)(hao)”結繩(sheng)(sheng)法(fa)安(an)全(quan)度相(xiang)當,但(dan)繞繩(sheng)(sheng)方(fang)便一(yi)些(xie)。(圖12-37),第一(yi)步是將冰(bing)(bing)鎬(hao)(hao)盡可能深(shen)地扎入(ru)雪(xue)中,鎬(hao)(hao)尖(jian)與滑落(luo)路線(xian)垂直,在鎬(hao)(hao)柄上打一(yi)個結(見圖例),抱(bao)鐵(tie)鎖固定。站在與滑落(luo)路線(xian)垂直的(de)角度上,面與攀登路線(xian)平(ping)行。上山的(de)腳(jiao)抵住冰(bing)(bing)鎬(hao)(hao),踩(cai)住繩(sheng)(sheng)結,但(dan)不(bu)踩(cai)鐵(tie)環(不(bu)要直接用(yong)冰(bing)(bing)爪踩(cai)繩(sheng)(sheng))。繩(sheng)(sheng)從受力方(fang)向出(chu)發,穿過鐵(tie)鎖,繞住腰,最后(hou)握(wo)在向山上的(de)手中以作制動(dong)。此法(fa)一(yi)大優點是:滑落(luo)的(de)力量反而(er)會讓結繩(sheng)(sheng)的(de)人站得更(geng)牢。
2、用雪錐的結繩法
其他結繩的方法常常要利用雪錐,比如錨鉤、系繩樁、系繩柱之類。
坐式結繩
這種方法靈活并且安全,在硬雪或深、厚、濕的雪上尤其適用。安裝坐式結繩比較冷、濕,如果繩子凍住了這種結繩法就沒有多大作用了。
首先在雪上挖出或踩出一個“座位”和一個“腳踏”,然后墊上一層比較硬實的東西,雙腿伸直分開,坐下結繩即可。 這種方法要使用雪錐。
立式結繩
立式結繩更加(jia)容易(yi),只要有兩個足(zu)夠(gou)深足(zu)夠(gou)安全的(de)凹槽踩腳(jiao)即可。但(dan)是它的(de)安全性卻要大打折扣,因為系繩保護的(de)人很容易(yi)被(bei)拉倒。立式結繩時必須有雪錐的(de)支持。
結繩保護的人有三種站法:面向雪坡;背向雪坡與側身站立。
面向雪坡的站法最不利,當下面的人滑倒時,整個繩就綁在了保護的人身上,他也不能順手地把繩放下去。向外站略好些,繩不會完全把人捆住,保護的人也可以提前看到下面的人是否可能滑倒。但這兩種站法都有一大弱點:腳無法抵住,很容易被繩拉倒。所以保護的人必須向坡上傾斜,以防被拉向山下。
最安全的站法是側向,與登山路線平等。(圖12-39),向山下的腿站直,膝蓋不可彎曲,在一個雪槽中踩牢。上山的腿、下山的腿和可能滑落的方向成一條直線。向山下的手負責制動。
機械結繩工具
在雪上(shang)結繩(sheng)(sheng)時也(ye)可以(yi)使用機械工(gong)具(ju),即便(bian)繩(sheng)(sheng)子(zi)濕(shi)了(le)(le)(le)或結冰了(le)(le)(le),這(zhe)些工(gong)具(ju)操(cao)作、安(an)裝起來也(ye)很方便(bian)。有了(le)(le)(le)工(gong)具(ju),你就能直接(jie)在雪錐上(shang)結繩(sheng)(sheng)而不(bu)用從(cong)安(an)全帶上(shang)再繞,這(zhe)樣人就更舒(shu)服。但用工(gong)具(ju)結繩(sheng)(sheng)往(wang)往(wang)靈活性(xing)小,給(gei)雪錐的直接(jie)壓力很大(da),有時不(bu)夠安(an)全。
第三章 雪坡探路
大雪覆蓋了難以通過的地帶,苔原、斜坡、灌木叢、河流、伐木留下的碎片都被它慷慨地掩蓋,只留下一片光滑平坦的雪坡,為直接登山創造了好條件。但是,雪又是不停變化的,我們必須不斷地研究各個季節不同的雪況,更要密切注意每天的天氣,這樣才能確定適合的登山路線。
有的時候雪硬得讓人站不穩,有時卻軟得讓人站不住。在掩蓋障礙物的同時,它也遮住了登山的路線、路標。在雪下往往暗藏著意想不到的危險:冰裂縫、暗溝、暗河甚至突然的雪崩。
登山者當然要利用雪為自己服務,在周密研究雪面與地形特征之后,就能確定一條安全迅速的路線。
對坡面的考慮:
在出發之前就要考慮雪坡的狀況,這主要根據現時天氣與未來一段時期的天氣而定。
若在寒冷多雪的早春登山,冬天尚未離去,雪剛剛開始融化,新舊雪混在一起很可能發生雪崩。如果頭年冬天雪較少,早春雖然寒冷但一直晴朗,此時的雪往往很硬,像石頭一樣,用踢步法很難踢出臺階。不過,到了五月,踢步就容易多了。雪面狀況瞬息萬變,所以登山前幾天與登山時的天氣最為重要。
最理(li)想的(de)(de)(de)雪(xue)況(kuang)是既不(bu)會發(fa)生(sheng)雪(xue)崩又能很容易(yi)踢(ti)步的(de)(de)(de)那種。你(ni)得努力找到這樣的(de)(de)(de)雪(xue)。每(mei)一(yi)天每(mei)一(yi)時(shi)刻雪(xue)的(de)(de)(de)狀況(kuang)都各自(zi)不(bu)同,如果你(ni)腳下的(de)(de)(de)雪(xue)不(bu)理(li)想,向旁邊仔細看(kan)一(yi)看(kan),也許(xu)幾步外就柳暗花明。
下面是幾個小建議:
在消融的雪上,走有蔭的地方,或踩在太陽曬出的凹洞上。
雪坡太硬時向四周尋找較軟的雪。
行進困難時,到形態不同的雪坡上試試,也許能好一些;
需要雪面堅實時,臟雪比干凈的雪更好,它吸收熱量更多,凝結更快。
北半球的西坡、南坡接受西曬,凝結早。東、北坡還很軟不安全時,西、南坡往往已經比較堅實了。
晴朗寒冷的一夜之后,早上應及早出發,因為第二天會很熱,趁早走可趁雪未化多走些路。
樹木巖石附近可能會雪洞,因為雪首先從這些較暖的地方融化。
如果(guo)覺得(de)山脊、樹林或大石這一(yi)側(ce)的(de)條件(jian)不理(li)想(xiang),可以換(huan)到(dao)另(ling)一(yi)側(ce)。另(ling)一(yi)側(ce)也許正是(shi)你希望(wang)的(de)。
第四章 冰雪工具介紹
一、冰鎬及冰爪
冰鎬和登山靴對于冰上旅行就象繩索和安全帶一樣重要。登山靴能夠在雪面結冰及冰層陡峭的時候幫助你立足。冰鎬能夠使你保持平衡,并進行自我保護和自我制動。另外,憑借冰鎬你可以降落到自我制動的位置,從而阻止結繩攀登的隊員滾落到冰縫里去。
為(wei)了(le)保(bao)證在(zai)你(ni)滾落的(de)(de)時候冰(bing)(bing)鎬(hao)留在(zai)身上(shang)(shang),在(zai)冰(bing)(bing)鎬(hao)頂部的(de)(de)洞上(shang)(shang)穿附屬皮(pi)(pi)帶或厚(hou)帶子(zi)。你(ni)可以(yi)把皮(pi)(pi)帶的(de)(de)另(ling)一端(duan)系(xi)(xi)在(zai)腕(wan)(wan)上(shang)(shang)或是(shi)(shi)用鐵鎖系(xi)(xi)到腰上(shang)(shang)的(de)(de)安(an)全(quan)(quan)帶上(shang)(shang),系(xi)(xi)在(zai)手(shou)腕(wan)(wan)上(shang)(shang)的(de)(de)短短的(de)(de)皮(pi)(pi)帶多少有些不方便,因為(wei)你(ni)換(huan)手(shou)使冰(bing)(bing)鎬(hao)的(de)(de)時候還(huan)得把帶子(zi)換(huan)到另(ling)一個手(shou)腕(wan)(wan)上(shang)(shang)。但(dan)是(shi)(shi)一條長帶子(zi)不論是(shi)(shi)系(xi)(xi)在(zai)腕(wan)(wan)上(shang)(shang)還(huan)是(shi)(shi)腰間安(an)全(quan)(quan)帶上(shang)(shang),可能(neng)使你(ni)自(zi)由地換(huan)手(shou)。皮(pi)(pi)帶緊(jin)夾在(zai)安(an)全(quan)(quan)帶上(shang)(shang),這樣冰(bing)(bing)鎬(hao)能(neng)夠(gou)使你(ni)迅(xun)速自(zi)我平衡(heng)(12章(zhang)有更詳盡的(de)(de)關(guan)于冰(bing)(bing)鎬(hao)皮(pi)(pi)帶的(de)(de)說明)。
二、普魯士吊索及上升器
能(neng)夠幫助攀登(deng)者離開冰裂縫的(de)最重要(yao)的(de)用品就(jiu)是(shi)吊(diao)(diao)索(suo)和(he)機械上升(sheng)器,吊(diao)(diao)索(suo)打普魯(lu)士結或其(qi)它磨擦結。
普魯士吊索
可以簡單如5到7毫米的附用繩索打的結,其中一個吊索打普魯士結系在攀登繩上,它松的時候可以上下滑動,拉緊的時候能夠牢牢地固定在攀登繩上。bachmann結也能這樣,但須同時系在一鐵鎖和攀登繩上,如果吊索是由厚邊帶制成而不是繩子,用klemheist結最適合(見第六章講述各種繩結的地方)。
最簡單的(de)(de)(de)普魯士吊索(suo)用于速結雪錐和墜落的(de)(de)(de)攀登者上的(de)(de)(de)繩子,更復雜的(de)(de)(de)吊索(suo),有足環和安全環,我(wo)們(men)將在本章后面關于冰裂縫自救的(de)(de)(de)部(bu)分描述。
機械上升器
(如jumars, clogs)系在吊索上,可以用夾代替磨擦結如普魯士結,用于自我營救。另外發生事故時可以固定繩上升器比打結更容易固定在繩索上,在結了冰的繩子上也很方便,還可以戴手套操作。
但是,另一方向,上升器又重又貴,作為機械裝置,它們打結更容易出事,在特殊情況下容易從繩子上繃裂。
在(zai)某(mou)些旅(lv)行中,繩(sheng)索被固定在(zai)某(mou)處(chu),多數攀登(deng)者要帶上一兩(liang)個上升(sheng)器以進(jin)行自我(wo)保(bao)護。在(zai)冰河(he)上行走也用得著這種上升(sheng)器。
其他營救裝置
每位攀登者至少要(yao)帶一個(ge)一英(ying)寸管狀帶單段滑(hua)動器和一個(ge)22段滑(hua)動器以便(bian)縛(fu)在(zai)裝好的(de)雪錐上(shang)。還配帶足夠的(de)鐵鎖(suo)(suo)用來(lai)松繩(sheng)(或兩(liang)個(ge)鐵鎖(suo)(suo)加(jia)一個(ge)保護裝置),一個(ge)營救(jiu)滑(hua)輪(鐵鎖(suo)(suo)在(zai)緊急情況時有用,但是它會增加(jia)磨擦,每一個(ge)繩(sheng)隊至少要(yao)帶一個(ge)雪樁或冰螺(luo)絲)看雪的(de)情況而定(以便(bian)獲得堅(jian)固(gu)的(de)支(zhi)撐)。
三、服裝
在冰縫中所需服裝不同于冰河上的著裝,即使在無風、陽光燦爛的天氣,冰縫中也是地冰天寒,而且你還要預備以防不測。熱天的時候,你也需要穿上長褲和長袖襯衣(羊毛或混紡均可)最好再穿上可以通風的外套,比如側邊有拉鎖的長褲,或臂下有拉鎖的風雪大衣。如果你落入冰縫中,可以把拉鏈拉上。
為進一(yi)步(bu)防寒體溫(wen)過低,再(zai)帶一(yi)件(jian)夾克,放到你隨手可(ke)以摸到的地方。在口袋(dai)里放上帽子和手套(tao),穿(chuan)淺(qian)色外套(tao),在冰(bing)河上可(ke)以反(fan)射陽光(guang),在冰(bing)縫中也可(ke)使你保持溫(wen)暖。
四、滑橇和雪靴
滑橇或雪靴是冬天與登雪山中必備之物。因為它們可以通過將你的體重分布到一個更大的區域,阻止你深陷雪中,這一特點使它們在冰河行走中也非常有用,當你踩到冰縫、覆蓋的雪時,它減小你墜落的危險。
五、棍子
竹棍是確定冰縫、轉彎處及返回路線的好幫手,即使在攀登的時候,當你打算從另一條路線下降,也要使用這些頂部有旗子的棍子標示出你攀登的路線,以便能再從原路返回(第12章告訴你怎樣自己做棍子)。
如果能見度很低,設置最安全的棍子距離是你所在攀登組的總長度(以縱隊結繩、行進),在下山的途中,如果必要的話,要能使全隊感到自己的路線,隊伍里最后一個人在每一根緄子處要停下來,除非確認發現下一根棍子,不然就不再前進,如果能見度很好,可以把棍子的距離要插得大些。
關于(yu)棍(gun)(gun)(gun)子(zi)的(de)(de)(de)(de)其它幾條建議,如果你斜插棍(gun)(gun)(gun)子(zi),將(jiang)它指(zhi)向下一根棍(gun)(gun)(gun)子(zi),這樣(yang)找(zhao)起來比較(jiao)容易,記住返回(hui)的(de)(de)(de)(de)途中(zhong)你是從(cong)上往下找(zhao)棍(gun)(gun)(gun)子(zi),所以不要把(ba)棍(gun)(gun)(gun)子(zi)插在坑里(li)或山脊的(de)(de)(de)(de)下面(mian),因為那(nei)樣(yang)比較(jiao)難找(zhao),關鍵的(de)(de)(de)(de)地(di)點要用(yong)特(te)殊的(de)(de)(de)(de)方式(shi)來標志,比如用(yong)兩根棍(gun)(gun)(gun)子(zi)指(zhi)向轉彎處的(de)(de)(de)(de)一個新的(de)(de)(de)(de)方向,或是兩根根子(zi)交(jiao)叉示意(yi)有(you)雪橋或隱藏的(de)(de)(de)(de)冰縫。
六、雪鏟
寬雪鏟是種很實用的工具。發生雪崩時,唯一派得上用場的只有它。平時它可以挖防護墻,可以幫著建帳逢,還可以清除積雪,用來修路。
好(hao)的(de)雪(xue)鏟(chan)(chan)應(ying)(ying)有相當寬度,鏟(chan)(chan)雪(xue)才能(neng)又(you)快又(you)多(duo)(duo),柄不能(neng)太(tai)短,也不能(neng)太(tai)長。要既好(hao)用力,又(you)能(neng)在(zai)一(yi)個小空間里應(ying)(ying)用裕如(ru)。發生緊急情況(kuang)(kuang)時,鏟(chan)(chan)應(ying)(ying)當折疊方便,立刻就能(neng)打包帶(dai)走。有的(de)雪(xue)鏟(chan)(chan)柄是活動(dong)的(de),有的(de)鏟(chan)(chan)片是活動(dong)的(de),在(zai)某些(xie)情況(kuang)(kuang)下能(neng)夠彎折,非(fei)常方便。在(zai)較大的(de)“工程”中(如(ru)挖雪(xue)洞(dong)),登山(shan)者往往一(yi)個雪(xue)斗與(yu)一(yi)把寬鏟(chan)(chan)配套(tao)使用,鏟(chan)(chan)雪(xue)既多(duo)(duo)又(you)方便。
第五章 冰河旅行的基本常識
暮(mu)春(chun),一個(ge)寒冷(leng)、晴朗的(de)(de)早晨,離日(ri)出還(huan)有兩(liang)個(ge)小時,這時的(de)(de)冰(bing)河平(ping)和而美麗,在這一片沉寂(ji)的(de)(de)冰(bing)雪之原上山(shan)脈(mo)映襯著(zhu)繁星點光的(de)(de)天(tian)空,攀登者們(men)拔弄著(zhu)他們(men)的(de)(de)頭燈(deng)、調整綁腿,試穿(chuan)安全(quan)帶。在這種日(ri)子里,平(ping)日(ri)所(suo)有為避(bi)免危(wei)險所(suo)做(zuo)的(de)(de)訓練(lian)和準備都會(hui)派(pai)上用場(chang)。
一、使用繩索
冰河旅行的第一條規則很簡單,結繩行進,不論你是否熟悉冰河,也不論你能否看到冰裂縫,這一基本原則都適用。
在看起來很緩和的冰河上不結繩行走是一個很誘人的主意,特別是當你曾多次順利地走過這些路線時,抵制住這種誘惑!用在對付繩子上花的時間和精力,就好像駕車時系安全帶一樣,會極大地增加你的安全系數,使你能夠從冰河上最有可能發生的事故--墜落冰縫中生存下來。
1、結組
一般情況下,三人結組比較理想,因為兩個人的重量能夠阻止另一個人落入冰縫,通常隊員之間間隔40-50英尺,三人只用一根120英尺長的繩子,四個人用150-165英尺的繩子。隊員之間距離太近也會增加危險,因為當一個人不慎墜落時,另外的隊員很可能被拽倒。
在非常陡峭或有很多冰縫的冰河上,必須經常進行保護,只有兩名隊員的結繩組比較合適。
冰河旅行時至少要有兩個結繩隊。這樣一旦一隊遇險,有后援幫助,落入冰縫的一個隊可以專心系緊繩子,另一個隊設雪錐,幫助營救,包括提供另一條繩子。
2、tying in連結
每一位攀登者腰上都系著一個安全帶,對于冰河旅行,每個人還需要穿上胸部安全帶(參看第六章,下面是一些冰河上連結的常見形式,根據繩隊人數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
三人結組:這是普通冰河標準的結組方法。中間的一名攀登若系在繩子的正中央,通常用雙層單結套穿過座帶的系繩環物,在雙層單結套末端的小環應該用鐵鎖尖到安全帶上以保證不會脫結。其他兩名攀登者連結在繩子的兩端通常打8字環。
四人結組:將繩子分成三截,兩名隊員在兩頭,另外兩名各在三分之一處。
雙人結組:盡管三人組地較適合冰河旅行,有時候只有兩名隊員結繩,最方便的辦法是只用繩子的一部分。這樣你就不必拽著整段繩子拖過雪地,每名攀登者打結在離繩端25-50英尺的地方,每個人系著繩子的一頭,放在包上,或環在肩上,這能使繩頭不阻礙你前進,也可在冰縫營救中派上用場。
3、繩子的安排
把繩子全部拉開,不要放松,這是在冰河上最重要的一條關于繩子的規則,隊員之間繩子拉緊能夠保證你不落入冰縫,如果繩子松的話,你會掉得更遠,就更有可能撞到冰縫側面、底部或是被夾在冰縫中,對于上面那位攀登者來說,墜落的隊員對繩子會產生更大的拉力,上面的隊員被拉下去的可能性也更大。
為了不使繩子松馳,結繩組的隊長必須按一種其他隊員可以長時間跟隨的速度來行進,對于第二、三名隊員來說,他們必須緊密配合隊長的速度,使繩子拉長,但又不緊繃,繩子太緊也很不便,因為它會把前面的隊員拖住,在轉彎的時候,你需要格外注意,由于你前面的隊員轉變了方向,繩子會變松,這時要調整一下速度,不要跟著隊長的步子走,選擇自己的路線,這樣才不會使繩子變松。
當你到達一個休息點或營地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安全,繩子必須一直保持拉長不放松,直到整個區域都被探測過沒有冰縫,在營地,用棍子標出安全區域的界限,在進出休息點和營地的時候每個人身上務必系上繩子。
另一個安排繩子的技巧是使繩子的走向和冰縫保持適當夾角。這樣一條繩子上的兩個人就不太可能同時走近一個冰縫的邊緣,以單一縱隊來行進的繩隊,如果走一條與冰縫平行的路線很容易幾名隊員同時墜入冰縫。因此,如果領隊的路線與冰縫平行(他在探測雪橋或冰窟),第二、三名隊員應該避開他的路線。走自己的路線,盡量使繩與冰縫保持一定夾角。
在斜穿冰河時,即使見不到冰裂縫,這一條也適用。
橫穿的路線使攀登者與(yu)最(zui)可能有冰縫(feng)的方向平行。另外(wai),第二(er)、三名(ming)隊員應該(gai)有自己的路線,與(yu)領隊錯開,使繩(sheng)子與(yu)最(zui)可能發生的危險保持一定角度。
二、探測冰縫
第一步防備冰縫的措施是要知道冰縫在哪里,在出發之前可以先研究冰河的照片,因為冰縫的情況幾乎年年不變。
在第一次探路時,找一個能夠看到冰河的up-valley或cross-valley,你能看出明顯的路線,而當你在現場時卻很難發現,做筆記或繪圖以幫助記住主要的冰縫、路標及路線。
這些遠景非常有用,但是你要有心理準備會大吃一驚,有些看起來很小的裂縫會是大裂縫,有些主要的冰縫從你觀察的角度會被遮住,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設計好幾條備用的路線。
一旦你已在冰河之上,就好像在不斷做一個找冰縫的游戲,僅僅因為你看不到它們并不意味著它們不存在,下面是一些探測冰縫的重要提示。
?注意雪地上下陷的溝,那標示著動作用在雪上,雪面下隱藏著冰縫,這些下陷的地方在光澤、構造,及顏色方面有細微的不同,能夠讓人看得出來。
?利用清晨及下午晚些時候的斜照陽光,觀察下陷雪溝的陰影下,在有霧和上午時很難看得出來。
?在秋季或暮春時節的暴風雪過后,一定要留神,因為雪可能會掩蓋冰縫上薄薄的下陷層。
?在你知道的容易冰縫形成的地方要格外小心。比如,nunataks附近,冰河的邊上,斜坡陡峭的地方。
?經常檢查你的路線的兩側,以確定是否有張開的裂縫延伸到你腳下左邊或右邊的雪地下。
?記住有一個冰縫的地方經常會有很多。
探路是當你發現可疑區域,想要找出冰縫時可采用的技術,如果你探測確定了一個冰縫的位置,繼續找到它真正的邊緣。
用你的冰鎬來探,把鎬柄插入你所站地點前幾英尺的雪中,將冰鎬與斜坡垂直,平穩地將它插入雪中。
如果阻力一致,你就能夠確定至少在你的冰鎬的深度范圍內雪沒有變化,如果阻力突然減小,很有可能你發現了一個洞,如果你們的路線必須經過這個洞,再用冰鎬繼續插下去,探出它的深度,領隊應該將洞打開,用棍子標志出來。
探測的價值依賴于你的經驗。一位缺乏經驗的探測者可能會認為鎬柄穿入了一個洞,而實際上只是碰到了較軟的一層雪。
冰(bing)鎬的(de)長度成了限制探(tan)測的(de)因素,帶(dai)頭的(de)攀登者應該帶(dai)上(shang)一(yi)個雪(xue)崩探(tan)測滑(hua)雪(xue)棒,它比冰(bing)鎬更輕、更長、更薄、更適用于探(tan)測。
三、跨越冰縫
攀登者們有很多辦法穿越橫在他們路上的冰縫。
1、繞過冰裂縫
當冰縫在一端變光,最安全最可靠的技術就是繞著走,(見圖13-3)走1/4英里只能使你前進20-30英尺,但可以避開與冰縫的直接遭遇。
在夏末,當冬天的雪融成水了,你就有可能看到真正的冰縫的底部,但是如果新雪仍然覆蓋著冰河,能夠看到的冰縫的底通常不是真正的底部,繞過這個犄角,仔細探測。
2、雪橋
如果不可能繞過去,找一下雪橋(見圖13-4),殘雪在空處下陷形成一種雪橋,另外,更堅固的雪橋是兩個冰縫之間的狹窄地帶,它的根基一直伸展到冰河的深處。
仔細研究一個雪橋,最好從側面看一下,然后才信任它,如果你仍然有所疑慮,給隊長系上繩子讓他去仔細觀察一下,隊長跨過去之后,你可以按照原來的路走,如果你是三人繩組的中間的一個人,從冰縫的兩邊系繩繞在身上,然后在第三個人身上系繩幫他跨越冰裂縫。
雪橋的力度隨氣溫的不同有很大的變化,在寒冷的冬天或清晨能夠支撐一輛卡車的拱形雪橋也許會在午后的融化中倒塌,每次過橋的時候都要小心,不要以為早晨攀登時安全下午返回時也能安然無恙。
3、跳躍
跳躍是跨越冰縫中最常見的看家本領,(見圖13-5)大多數跨越冰縫的跳躍都很短、很簡單。如果你打算孤注一擲跳過去,一定要確定是在排除了其它可能勝的前提下,然后檢查你已經系好繩子。
大跳之前,抱包放下,身下繞上繩子之后,找到冰縫的真正邊緣。如果你需要助跑,重重地踩在雪上以便更好地立足。作為最后的準備,穿上帶兜帽的防水短外套、手套、帽子,檢查普魯士吊索及安全帶,把需要用來繞在隊員身上的繩子卷出來。然后跳--你的冰鎬放在一個可以進行自我制動的位置,能夠幫助你抓住冰縫的邊緣,如果你覺得干凈利落地跳過去有失體面的話。
繩子現(xian)在連在著(zhu)陸(lu)面(mian)上,其(qi)他(ta)兩名隊(dui)員的(de)危險性就小(xiao)了很多,繞在身(shen)上的(de)繩子能(neng)夠把掉入縫中的(de)隊(dui)員拉上來。 當你從冰縫的(de)高處跳到(dao)比較低的(de)一面(mian)時(shi),要謹慎,并運用常(chang)識(如bergschrunds,經常(chang)會(hui)在上面(mian)有懸垂的(de)冰。跳得太遠可能(neng)會(hui)受傷。)跳的(de)時(shi)候(hou),腳(jiao)稍微分開以(yi)保持平衡,膝蓋下彎以(yi)吸收震動,冰鎬隨時(shi)準備(bei)自我制動。
第六章 攀冰技術
攀(pan)(pan)(pan)巖的(de)(de)人接觸攀(pan)(pan)(pan)冰(bing),會發現二者驚人地相似。攀(pan)(pan)(pan)登者前進時(shi),都須(xu)(xu)將身體(ti)重(zhong)量(liang)從一個平衡點移到另一個,都是盡可能利(li)用(yong)(yong)腿力(li),都是“用(yong)(yong)眼(yan)睛攀(pan)(pan)(pan)登”,預先考慮(lv)好幾步。在冰(bing)上和巖壁上一樣,攀(pan)(pan)(pan)的(de)(de)人要(yao)盡可能利(li)用(yong)(yong)面(mian)上的(de)(de)點,尋找凹槽,突(tu)起作(zuo)為手點、腳點并為使(shi)用(yong)(yong)攀(pan)(pan)(pan)冰(bing)工具創造條(tiao)件(jian)。當然(ran),二者的(de)(de)區別也不言而(er)喻(yu)。攀(pan)(pan)(pan)冰(bing)時(shi)人必須(xu)(xu)依(yi)靠手用(yong)(yong)工具和冰(bing)爪,必須(xu)(xu)懂得使(shi)用(yong)(yong)不穩定的(de)(de)點。冰(bing)面(mian)每個季(ji)節甚至每一天都在變化。
一、technique overview
大致上攀冰有兩種基本技術:德式技術與法式技術。熱氣冰坡的陡度,冰的狀況以及攀冰者的實力與信心每個人可選擇相應的技術。兩類技術并不矛盾,絕大多數人都同時采用兩種技術。
1、法式技術<平步式>(flat-footing)
平步法:攀冰過程中,盡可能使腳始終與冰面平行,讓冰爪上每一個點都踩進冰面。在陡坡上使用這個方法較困難,因為腳踝必須彎得很厲害。
只要掌握了,用(yong)法式(shi)技術攀登硬雪、較(jiao)緩與稍陡的冰(bing)面(mian)最為簡(jian)單省力(li)。要掌握這種(zhong)技術,必須有良好的平衡(heng)性(xing)、協調(diao)性(xing),必須果斷(duan)自(zi)信地使用(yong)冰(bing)爪與冰(bing)鎬。
平步法簡表:
步法:行進 緩坡0-15度
鴨步 緩坡15-30度
平步法 中(zhong)等坡(po)度(du)、陡(dou)坡(po)30-65度(du)或更陡(dou)
冰鎬握法:
杖式 緩坡至中等0-40度
側式 中等35-50度
錐式 陡坡(po)45-65度或更高
2、德式技術<前踢式>(front-pointing)
(這種技術)在攀登東阿爾卑斯山的硬雪和冰坡時,德國、奧地利的登山者改進了這項技術。有經驗的攀冰者使用這項技術登上最陡最難的冰坡。掌握這項技術之后,甚至普通攀冰者也能很快攀上用法式技術很難甚至不可攀的地方。
與平步法的優美復雜相反,前踢法直截簡單。它與雪坡行走時把腳直接踢進雪坡很像,不同在于,攀冰時是將冰爪踢進冰中,再踏著冰爪上升。
掌握得當了,前踢法也很協調,它要求良好的平衡。身體的重量放在冰爪上。無論是踢進冰爪、使用手攜工具還是在冰上移動,一定要講求效率。
二種(zhong)技術適(shi)用的范圍(wei)是相互重合的。使用時(shi)時(shi)應依(yi)據(ju)冰(bing)面狀況(kuang)與攀冰(bing)者(zhe)個人喜好而定(ding)。
前踢法使用簡表:
步 法 前踢式45-95度至仰角
冰鎬等工具的握法:
低把式 陡坡45-55度
高把式 陡坡50-60度
錐 式 陡坡45-60度
牽引式 極(ji)陡60-90度至仰角(jiao)
二、無冰爪攀冰
冰(bing)(bing)(bing)坡(po)較(jiao)緩時(shi)攀冰(bing)(bing)(bing)可(ke)(ke)不帶冰(bing)(bing)(bing)爪,但一定要(yao)保(bao)持(chi)(chi)平衡(heng)(heng)(heng)。身(shen)體要(yao)從一個平衡(heng)(heng)(heng)點(dian)(dian)移(yi)(yi)到下一個。在每個點(dian)(dian)上(shang)(shang)(shang),內(nei)側腳(jiao)(向(xiang)山上(shang)(shang)(shang))在前(qian)上(shang)(shang)(shang)方(fang),外(wai)側腳(jiao)(向(xiang)山下)盡(jin)力(li)外(wai)伸,體重集中在內(nei)側腳(jiao)的(de)骨(gu)頭上(shang)(shang)(shang),盡(jin)可(ke)(ke)能(neng)減輕肌肉(rou)負擔。用向(xiang)山上(shang)(shang)(shang)的(de)手握住冰(bing)(bing)(bing)鎬,只有(you)當身(shen)體與腳(jiao)保(bao)持(chi)(chi)平衡(heng)(heng)(heng)了(le)才可(ke)(ke)移(yi)(yi)動。等(deng)冰(bing)(bing)(bing)鎬已經往前(qian)砸穩一步后,腳(jiao)才能(neng)移(yi)(yi)動。攀冰(bing)(bing)(bing)時(shi)要(yao)注意利(li)用冰(bing)(bing)(bing)上(shang)(shang)(shang)不規則(ze)的(de)地方(fang)作為(wei)腳(jiao)點(dian)(dian)。
1、挖臺階攀冰
最早攀陡峭冰壁的方法就是挖臺階。冰爪發明之后,挖臺階就不大必要,但有時仍需使用。若未帶冰爪或冰壁路程較短無須費時用冰爪時,仍可使用挖臺階的方法。假如冰壞了或經驗不足,最好還是挖臺階攀登。即使穿著冰爪,挖一些小臺階也能增加安全系數。臺階還可作為小平臺讓人稍事休息。
臺階有兩種:“之字形”與“直線形”,兩種情況下挖臺階之前都要站在平衡。通常的步驟是先站穩,鑿兩個臺階,擊進冰鎬保證安全,三點固定后,再上到新的平衡點,鑿下兩個臺階等等。
在緩坡上一般采用單之字形,中度坡上用雙之字形以保證平衡。直線型在陡壁上采用。
在相對較軟的冰上(如夏季的冰塔)挖三字形臺階,首先要站在一個平衡位置上,外側手(向山下)握冰鎬。以肩為軸自然揮動冰鎬,主要利用鎬的重量將橫口刃砸入冰面,主要是較梗的冰上消耗體力更多,可用雙手砸。連砸多次,把冰砸出一個洞。洞的寬度要可容一只腳,側端有一小平面,讓腳尖頂住。再用鎬把冰屑清除,一個臺階就做好了。(更陡的冰壁上,可以鑿小手點,挖臺階時用以借力)。
若冰硬且容裂開,將鎬尖水平砸入冰中,以此確定好臺階的底面,之后再豎直鑿冰時,腳點也不會損壞。臺階要略向內向下凹,這樣腳不容易滑下。緩坡上臺階可以較小,能容部分腳即可,但陡坡上臺階一定要能容下整只腳。開路的人把臺階鑿大一些讓整支登山隊都能使用。
準備改變之字形冰階方向時,先鑿一只大臺階,兩只腳都要能放下,再轉動身體,改變握鎬姿勢。整個挖臺階過程中,一定要用皮帶將鎬套在腕上,這樣較省力。萬一冰鎬脫手時也不會掉落。
直接登陡冰壁時,要鑿直線臺階。兩道臺階相互平等,相距約肩寬,彼此垂直距離以容易攀登為準。每個臺階既作手點又作腳點,所以每一級都要能容下冰靴的前半部,同時要有一小凸起做手點。先鑿出臺階,再用橫口刃做出一個手點。
如果想由上至下鑿臺階,最容易的辦法就是直接鑿一串梯子狀的臺階(圖14-12)。也就是先站穩,面朝下,在所站處往下鑿兩級臺階。先下外側腳<向山下>,再下內側腳<向山上>。站穩之后。每次只鑿一個臺階,下外側腳,再站穩,再鑿一個臺階,下內側腳,如此反復。
挖臺(tai)階問題在露天進(jin)行,累并且(qie)艱難。冰面又很滑。所以通(tong)常需要保護。為應(ying)對緊急情況,平日就要利用(yong)一切機會練習用(yong)冰鎬挖臺(tai)階的技術。
三、帶冰爪攀登
由法式德式技術脫胎而來的現代冰爪技術,可以減輕攀者勞累,提高攀登效率。緩坡上冰爪尖容易踩進,使用平步式前進,坡度超過45度且冰硬時,就要使用前踢式,平時多在緩坡上練習,有助于提高技術、增強自信,到陡坡上就較易采用果斷大膽的方法。
無論平步式還是前踢式,有經驗的攀冰者總注意讓冰爪尖踩穩,重心由一個腳過渡到另一只時要平穩、堅決。
用冰爪攀冰一定要果敢。注意力集中在攀登本身。但果敢并不等于莽撞。它是一種自信、一種技藝,通過長期磨煉,不斷增加訓練長度與難度才能得來,它需要不倦的熱情。
1、緩坡,中等坡度
平步法(法式技術)
初次使用時平步法顯得笨拙又過分復雜,但一旦掌握了,這種方法能保證相當高的安全系數,因為是腳在控制平衡,冰爪上每個豎尖都發揮了作用。
坡度增加時,要緩解腳腕壓力,只要讓腳尖越來轉向山下即可。最好選擇踝部可以自由活動的冰靴。另外,把靴子上半部松開也有助于放松腳踝。
穿冰爪在緩冰坡上行走幾乎不需要特別的技術。只要稍晚腳邁開一些(外八字)即可。這樣冰爪不會鉤住衣服也不會踩到另一只腳上。把每一個腳底的冰爪尖都踩實踩進冰面,往前走。冰鎬使用杖式握法,以自救方式抓握,鎬尖向前,手掌握住橫刃。
越度增大時,再讓腳尖筆直向山上就很不方便。這里要向外側分開腳,走鴨步。仍用杖式握法握鎬。
若坡度繼續增大,保持原勢腳踝會很疼。這時應走“之字”路線仍用平步法,注意讓腳底的冰爪全部扎入冰中。不要用冰爪側面。坡變陡時要向下轉動腳,以保證腳底踩在冰面上。登最陡的坡時腳尖應當指向山下。
坡度增大時再柱著冰鎬就不大自然。為保證安全,應用側式握鎬法。鎬在身側外側手(用自救姿勢)橫握冰鎬頂部,內側手把住鎬把底部,鎬把扎入冰中,再移身體。
側身握鎬時鎬上受力點應集中在握把的手上(內側手),握鎬頭的手用來固定冰鎬,同時防止人倒向冰壁。冰鎬應有足夠長度,否則人容易倒靠在冰壁上。所以最好不用短冰鎬。技術再好,用短冰鎬也很困難。
走之字步,一次兩步。(和無冰爪雪坡行走相似)記住任何時候腳都要平等于冰壁。
首先內側腳(向山上)在外側腳(向山下)的前上方,此時為平衡狀態。然后外側腳向前上方邁出,壓在內側腳的膝蓋上,雙腿呈交叉形。若在腳踝處交叉,就很難站穩,更難邁下一步。再過內側腳,恢復平衡。身體重量在冰爪上。不要靠在冰壁上,身體與冰壁保持角度,否則冰爪容易扭出冰面。利用凹面和不規則處踩腳,來緩和踝部壓力。
之字形上升時,向前一臂遠處扎入冰鎬,再邁兩步。無論用杖式握法還是側身式握法,鎬的遠近要剛好下一步邁到時達到臀部為止。
變方向的方法與無冰爪攀冰相同,只要注意腳要平。(圖14-16)由一個平衡點將冰鎬向上扎進冰中。外側腳(向山下)走向前方,與內側腳大致一樣高度(此時為不平衡態),雙手握鎬,把身體轉向冰坡。再單手握鎬,身體略轉向新方向,同時內側(上山)腳轉向新方向,微指山上。此時握面朝冰坡,腳呈外八字站立。(若覺不穩可用前踢式)向新方向邁外側腳。手恢復原握鎬方式(側式或杖式)。方向就變過來了。
2、中度緩坡到陡坡
坡度越來越陡,法式技術也要相應靈活變動;有時,我們也采用德式技術。
平步法(法式技術)
在中度坡到陡坡上,冰鎬的握法應由側式轉為錐式。這樣更安全。腳仍用平步式,所有冰爪點都踩進冰中。
錐式握法步驟如下:(握住冰鎬反把)站在平衡位置上,外側(向山下)手在鎬尾略上處緊握冰鎬反把,揮動冰鎬,向上將鎬尖砸入冰面,此時冰鎬應在頭頂前方,鎬把與冰面平等(圖14-17)。另一只手以自我制動的方式握住鎬頭。然后扶著鎬前進兩步,到一個新的平衡點。取出冰鎬方法為,將鎬把向下推近冰面,拔出鎬尖。
為保持腳與冰坡平等,身體必須與冰坡成一角度,不能靠近冰坡;膝部踝部要放松,腳尖指向山下。每次兩步,有節奏地走。在坡度最陡時,腳尖會完全朝山下,腳也會拖曳著難以抬起,甚至會往山下走。此時要堅持鑿冰鎬,一步步走穩。向前的腳每次要比另一只邁高一些,這樣揮動冰鎬時較易保持平衡。
錐式握杖走之字路線變換方向的辦法與前面相同,但在最陡的坡上,不大可能用之字形,因為人幾乎在垂直向上走。你可以很容易換只手握鎬,再向另一個方向鑿進冰鎬即可。
為了放松腿部肌肉,更安全地休息,同時也為了變換握鎬方式,還有一個姿勢,先站穩,再勻外側(向下)腳抬起放到臀部下,腳尖仍指向山下,冰爪仍應踩實(圖14-18)。這時人會覺得能平衡,也比較舒適。
德式技術(前踢法)
在中度緩坡與陡坡上,法德兩種技術常常交替使用,法式技術需要勤加練習才能掌握,德式技術卻很容易學會,因為它的動作很自然,給人安全感也強。但這樣也造成負面影響,在緩坡上用平步法本來更省力安全,可攀登者卻總想用德式技術,用平步法主要壓力在大腿肌肉上,崦前法主要使用小腿,一般人的小腿力量較小。所以即便最喜歡前踢法的人也時常采用平步法,因為這樣可以讓小腿休息一下。
前踢法不僅利用靴前的冰爪,也使用到與昆鄰的靴底兩個垂直冰爪點,這四個點踩穩了就構成一面,可以作腳點。
使用前法啊好穿化工合成(塑料)鞋子,因為它們比較硬。鞋度是一整塊并且堅硬的皮鞋也可以。3/4鞋底的靴有時可以用,但這樣費力多。軟底鞋絕不合適。(圖14-19)
最佳方式是將靴子筆直向前踢出,不要外八字,那樣容易向外滑落。靴后跟要保持水平,這樣最前端兩個垂直冰爪點才能鉆進冰中,與靴前冰爪構成一個安全的平面(圖14-20)
腳后跟很容易上抬,千萬抵制住這個誘惑:因為這樣兩個垂直冰爪點就被拔起,僅靠前面兩個點支撐,很不牢靠,并且小腿會很累。腳跟通常比自我感覺要高,所以當你覺得后跟太低時,極可能你的姿勢正好合適。尤其當從陡坡過渡到一個緩坡時,人更容易自然地抬高腳跟,放松注意力,加快速度。這是最容易出事的時候,因為此時冰爪極易從冰中滑松。
用力踢冰面一般都能讓冰爪鍥進冰中,除非冰硬到極點,用力太猛、踢的次數太多只是白白消耗體力,還可使冰裂開。腳踢進后不要移動,否則會旋出冰面。
幾種握鎬方式:
底把式:冰坡比較陡但并不長時,只需幾步前踢即可攀上時,采用抵把握鎬。用自救方式握住冰鎬橫口,將鎬尖砸入腰側附近的冰中,幫助平衡。這種姿態可以使人與冰壁保持一定距離,受力點在腳上,從而正確使用前踢法。
高把式:如果冰壁過于陡峭,冰鎬固定到腰部比較困難,此時應采用高把式。手以自我制動方式握住鎬頭,將鎬尖扎入肩上的冰中。高把式適用于硬雪或較軟的冰。
錐式:坡度更大、冰更堅硬時,此時不宜再用高把式,而應用錐式。這一點與平步法類似。一腳上、一腳在下站穩,手握冰鎬反把揮動冰鎬利用慣性把鎬砸入冰中,越高越好。冰鎬固定住后借冰鎬保持平衡,腳用前踢法向上攀,冰鎬先在頭頂,隨著身體上升,手在把上越握越高,上到足夠吭時改用自我制動的方式握住搞頭。最后,在橫刃處換
手,用另一只手握住鎬頭,成抵把式。當鎬只到腰部時將鎬拔出,重新向上砸,方法同上。
垂直引體(牽引式):攀最陡最硬的冰壁須使用冰鎬牽引法。手氣在靠近鎬把底部的地方,砸入高處的冰中,腳用前踢法上升,手拉著鎬上來。
在特別硬的冰和特別陡的坡上,用兩個冰上用具就很有必要了,否則在砸冰鎬時難以平衡。在前踢法中用兩個攀冰工具也是完全可能的,因為除了錐式方法上,蓁方法都只要求單手握鎬。
雙鎬攀冰就保證每時都有三個平衡點:兩個冰爪和一個攀冰工具。這種狀態能保證足夠的安全,假如一個平衡點未掌握好,另兩個還可以支持,接著第三點馬上就能固定。重量大部分集中在腿上,但雙手也承擔一部分,同時保證平衡,雙鎬攀登時可雙手使用同樣方法或不同方法。例如,可雙手使用低把式;或一手用高把式,一手用牽引式。以下介紹雙鎬攀登細節。
組合技術將平步法與前踢法結合起來,會得到一種方便有效的新技術。它采用的姿勢稱為“三點鐘式”,即一只腳前踢,另一只平步前指向外側,正好像時鐘的三點。(或九點)
用“三點鐘式”可以直線向上攀登,比單用前踢式省略得多。雙腿使用不同技術,就會有更多肌肉群受力,相對更加輕松。攀登時盡可能尋找平緩的凸起或凹槽,采用平步法,讓小腿肌肉休息。再根據情況使用冰鎬幫助平衡。
根據不同的冰面狀況應采用不同的冰爪技術。凍雪上只鋪一層冰的雪上或軟冰,將化的冰上,多用平步法。如果是堅冰上鋪了一層新雪,就用前踢法或組合法(三點鐘式),那樣可以穿透雪面,扎入較硬的冰(雪)面中。如果較硬,用前踢法最安全,除非坡度太緩沒有必要。因為疲勞,大風或海拔過高,人們難以采用平步式,此時就應改用前踢式或“三點鐘式”了。
3、垂直冰壁
攀垂直冰壁的基本方法是前踢法,配合以雙鎬牽引。
腳的正確姿勢是站在同一水平線上,相互距離肩寬,這種姿勢比較穩定也自然舒適。向上舉起一只冰鎬砸高,但注意略往身側一些,不要被滾下的冰塊砸到或被松了的冰鎬砸傷。接著以同樣方式砸入另一只冰鎬。
從背后看你的身體像一個“x”。雙腳在同一高度,腳跟略向下,手臂筆直伸向上方。向上時要注意使用冰爪的力量,雙手拉住鎬借力而上,拉時略略向外,這樣冰鎬會咬得緊一些。為了節省體力,你可以套著腕環,把體重放在環上,不必用手緊握鎬把。
抓緊冰鎬,牽向上同時使用前踢法,這樣就能上到一個新的高度。然后再向上先后砸出冰鎬,身體再次形成x。如此反復。注意踢出冰爪與砸出冰鎬時,動作要干脆,講究技巧。平衡與動作的協調缺一不可。
遇到冰上的突起或小的仰角時,可以試用“猴式懸掛”法,從“x”形開始,腳用前踢法上升一步,但身體并不上升,成弓形。把一只冰鎬放松--但千萬不要拔出。這時腳向前用力,手借著雙鎬,身體站直(或近乎站直),與此同時流暢地拔出已松的冰鎬,往上擊去。固定后握住這只鎬的手可以松開,只用腕結套住即可,放松手臂。拔出另一只鎬,向更高處擊入,此時人恢復到x型。
4、在陡冰或垂直冰面橫切
橫切的基本原則與攀大致相同,要用前踢法。但,因為人在平移,想讓腳垂直于冰面并不容易。如果腳跟旋轉了,前面的冰爪也隨之轉動,極易滑落。冰鎬在這里也更容易滑出冰面。
由一個安全姿勢出發--雙腳水平,冰爪扎穩。冰鎬向上方砸實(可向側,以保證平衡為目的)。向體側45度斜著砸出冰鎬,雖然這樣在上攀時鎬可能會低一點,但若不保證45度身體就會轉動,人容易滑落。冰鎬一只豎直向上,一只45度向上固定之后,雙腳輪流穿梭向前。即后腳上到前腳旁,前腳再向前一步。也可以一次踢兩步:后腳向側與前腳交叉,站穩,前腳再向前踢。腳固定之后要再次把鎬再次砸到身體附近(45度)。狀況較好的冰面上,后鎬可以安全地扎入前鎬留下的坑中,尤其是假若前鎬留下的坑不太大,就更能夠重復使用了。
5、下降技術
平步下降法
緩坡下降只用面朝山下,雙膝略彎,直接向下走,每一步都要把冰爪每一個點踩實。使用杖式握鎬法。
若坡較陡,膝蓋要更加彎曲,并且相互分開,體重由腳承擔,把冰爪踩實。這時主要使用大腿力量。為安全起見,可將冰鎬豎直插入坡中,用側握法側一手握鎬尖,一手握搞頭,鎬在體側。
想要更加安全,可用“支撐式”,下降時握住鎬反把中間,鎬放在體側。鎬頭向山上,鎬尖向下扎入冰中,鎬把向山下。
坡度更陡時,可用“扶手式”握鎬。在鎬把底部握鎬,向下方揮鎬,盡可能遠一些。向前邁步,手從鎬把滑向鎬頭。注意要稍稍把鎬向上拉著,否則鎬會不穩。人降到比鎬頭還低的位置,再停下來。朝冰面壓鎬把,取出冰鎬,再往下砸。
如果坡度繼續增大,身體往前下降就不安全,應該側身之字形下降。腳用平步法,走之字形。外側手向下鎬,并握住鎬頭(用自我制動的姿勢),另一手握住鎬把,走平步法沿之字形下降到冰鎬之下。鎬把可隨方向改變移動。
前踢法下降
在緩坡上用前踢法可謂不討好。在中度緩坡上下降時,人應該屈身、面朝冰坡、不步與前踢交替使用。
陡坡上上升與下降時用的前踢法總體上是一樣的。但與攀巖一樣,下降部比上升更難。很可能一步踩得太低,腳跟就太高,人就滑落了。此時用冰鎬也不方便,因為不砸得離身體太遠,所以不能利用揮臂的慣性。下降時也不容易看清路線(不過,微微走之字形總是對的)。
前踢法下降前不常用,但當需要改變路線時,它仍然很有價值。下降得好,攀登的信心也會增強。
松繩下降法
與攀巖中下(xia)降相(xiang)似。在(zai)一個固(gu)(gu)定錐上(shang)固(gu)(gu)定雙股(gu)繩,松繩下(xia)降。要盡可能(neng)利用天然固(gu)(gu)定錐,否則,人(ren)工固(gu)(gu)定冰(bing)錐在(zai)下(xia)降后就得留在(zai)冰(bing)上(shang),這樣花費太(tai)大。
四、使用工具
無論使用何種工具,只有一個目標:準確、牢固、一次成功。開始時又快又準,就為到頂節省了體力。要百發百中必須長期練習。不過若將合適的技術與裝備配合起來,我們應該能輕易準確地使用攀冰,工具把安全的姿勢保持足夠長的時間,并能用最小的力量把它拔出)。
采取步驟之前先仔細觀察冰壁。若略向內凹或側凹則很可能大有幫助。在凹處冰更容易咬住鎬尖,若在凸處,冰可能被砸碎。選擇不透明的冰,因為透亮的冰較脆,里面空氣較多。盡可能把鎬揮高,減少砸鎬的次數。
因為能力與攀登的歷史的差別,即便在同一冰壁用同樣工具攀登,眾也會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更有經驗的攀登者只用將鎬尖稍稍砸入就敢攀上,而其他人可能要把鎬砸得深才放心。其實任何工具都只有前面幾個齒最管用,主要依靠它們咬昆冰面,而鎬尖向上的角主要是為了讓人握住。(冰鎬的齒越小越好)。要保持工具鋒利。
根據工具尖端的不同,鍥入與取移技術都有所不同。
技術性彎曲的工具:這種在尖部彎曲的工具與伯冰鎬頗有類似,但鎬尖更彎,好在冰上固定;反把更短,在峭壁上更易揮動。使用這類工具只需自然揮動,砸入肩卻上前方的冰中。第一下砸入應伴著“通”的一聲實響,表示已經砸穩了。這種工具可在軟冰塔冰到硬冰應用。拔出這種工具時一般直接握把垂直向上拔出。
逆彎工具:技術性彎曲工具只用自然揮動即可,鎬尖彎成直垂的,工具要快捷,像削東西一樣地砸出。這種工具在攀冰瀑時使用,向下呈鉤狀扎入冰中,容易取出。
垂直向下的鎬尖:對在使用這種小角度的工具,小幅度揮鎬,向下果斷地砸入冰中。適用很廣,較軟或較硬的冰上均可使用,拔出來很容易,上下搖動即可,但要避免左右搖。
管狀工(gong)具(ju):使用此類工(gong)具(ju)只須小弧(hu)度揮鎬(hao),一般砸(za)一下就能固定。抓住鎬(hao)頭,左右搖動鎬(hao)把,就能容易(yi)(yi)地取出(chu)工(gong)具(ju)。(不(bu)可上下搖,容易(yi)(yi)損折鎬(hao)尖),這種(zhong)(zhong)鎬(hao)尖很容易(yi)(yi)彎(wan)曲,如果冰(bing)中沙(sha)石(shi)太多,這種(zhong)(zhong)鎬(hao)就特別容易(yi)(yi)壞。
第七章 結繩攀登技術
攀冰中經常采用結繩攀登。除非全隊認為無繩攀登更加安全有利、才不用繩。例如在有風暴時,天氣已晚,就不宜用繩在峽谷中行走,人容易被滾下的巖石砸傷對全隊安全也不要用繩。這時快速分散行走比沿繩同速行走相對較為安全,所以在難以相互救助的地形中,也不宜結繩,因為假若一個人滑落,其他人也會被扯下去。
有一種介于握住系繩自救與不結組活動自救(running-belay)的保護方式,當全隊必須快速行進時采用。風暴、雪崩等襲來時,速度就是安全。在緩坡到中坡盡管滑落可能性不大,(盡管雪崩或有冰、石滾下的可能較小),也可采用這種方法,盡管滑落可能性不大,因為真正結繩自救(actual belay)太費時間。
冰上的running belay與巖壁上或雪坡上方法相同(見第10章、第12章),全隊同時行進。領隊在攀登途中將保護工具置入相應位置,并把繩穿過此裝置、夾緊;后面一個人經過時再將它拔出。這樣做目的在于:無論何時全隊中至少有兩個固定保護點,萬一有人滑倒,也能被繩子拉住。使用這種方法比實際結組安全性小得多,所以在決定是否采用時一定要審慎、并要有廣泛的經驗。
冰上真正的(de)(de)結(jie)(jie)(jie)繩(sheng)(sheng)保護要使用一(yi)個(ge)結(jie)(jie)(jie)繩(sheng)(sheng)器、結(jie)(jie)(jie)繩(sheng)(sheng)錐(zhui)和中間許多個(ge)保護的(de)(de)點。這與結(jie)(jie)(jie)組攀(pan)巖與結(jie)(jie)(jie)組雪坡(po)(po)行(xing)走(zou)相同。先固定結(jie)(jie)(jie)繩(sheng)(sheng)錐(zhui),第(di)一(yi)個(ge)人(ren)沿繩(sheng)(sheng)攀(pan)上一(yi)個(ge)坡(po)(po),再(zai)固定另一(yi)個(ge)結(jie)(jie)(jie)繩(sheng)(sheng)錐(zhui),沿這條路(lu)線讓后面的(de)(de)人(ren)結(jie)(jie)(jie)組攀(pan)上。領(ling)頭的(de)(de)人(ren)可以在中途換。
一、冰上保護
現代使用的冰上絲大大提高了攀冰的安全。但是,把它們固定在冰中也相當耗時耗力,從而在另一方面降低了安全。在冰上結組時,領隊使用的保護點經巖壁結組要少。同時要注意使用天然的保護點。
1、天然保護點
在高山冰川上,想找到現成的保護點絕非易事,但人們可以用工具把保護點加工一下,作為系繩的固定柱。好的點不一定都在冰上,一般可利用線路附近或突出冰外的巖石。
冰瀑上的天然保護點很多,尤其是冰柱周圍。攀冰者還可以利用一些不大常用的保護點。在冰瀑或高山地帶,大冰柱之間大約只相距1-2英寸,可以用tied off with webbing(用網繩結住的)冰螺絲鍥入冰柱后面,有時也能發現一塊冰與冰下巖石之間有一線縫隙,此時,可將(用網繩結組的)冰螺絲鍥入其中作為錨定樁。還有一個辦法是在一塊冰上鑿兩個眼,穿進一個runner(滑環),再把繩固定好。在巖、冰混合的地形中,可以把巖釘釘入冰中。
2、天然系繩柱
天然系繩柱是攀冰中使用最多的。直接用冰鎬鑿成。選一塊沒有裂縫或孔洞的冰,越硬越好,用鎬尖刻出水珠形輪廓,最寬處直徑為30-40厘米。在“水珠”周圍鑿一條槽,至少要15厘米深。
鑿好后的天然系繩柱從正面看像一滴水珠,從側看像一只羊角。只要冰足夠結實、堅硬,系繩柱會比繩子還要牢。
可將兩個系繩柱連在一起,一邊向下拉繩,一邊向上拉,這就成了雙向固定錐。
鑿系繩柱要特別小心“水珠”的寬部即繩受力的地方,要將它鑿出一條細槽,可以“扣”住繩子。但千萬不要把冰鑿裂了。
3、螺旋冰錐
固定螺絲較好的地點是自然凹進處,因為在凹進處螺絲鑿出的裂紋不大容易蔓延到冰面上。假若打在凸起處,冰會裂得很厲害,這樣不安全。出現這種情況時,將螺絲取出,隔1-2英尺遠再鑿入。一般冰面上兩個絲間要相隔至少2英尺,在將融的冰上要更遠,以防一個絲下的裂紋蔓延到另一個,把兩個弄粘了。
根據不同的冰面狀況,固定螺絲的程序也有所區別,但總的步驟如下:首先用鎬尖或鎬尾挖出一個小洞,挖這個洞動作要輕,輕輕叩擊冰面,以防冰面破裂,放入螺釘,釘的螺紋或螺齒與洞咬牢。釘的方向朝山上,角度是拉繩方向成45°到60°夾角。(冰面較硬時,可以放釘后再輕叩釘幾下,讓螺紋真正咬住。
有時冰面將要融化,或同上鋪了一層新雪,此時要用鎬的橫口將面上一層軟雪(冰)清除,直至足夠堅固的冰面為止。在融解得很嚴重的冰上,用鎬挖出一個水平的大臺階,在臺階靠后處豎直鑿入螺絲釘向下用力壓螺絲,同時把螺絲扭入冰中。
如果冰川有裂紋,并蔓延到浪面,只要把破碎的冰向旁邊切掉(用鎬尖),繼續旋進螺絲即可。這樣仍然安全。
螺齒鋒利的螺絲有時用手就能旋入。如果不行,可以用扳手,穿過釘上的眼,把釘旋入。沒有扳手可以用另一個冰釘或鎬尖。
要把釘旋到釘上的眼已經頂到冰面,十分牢固方可。用鐵鎖套住螺絲眼,鎖眼向下朝外。為防止夏日或太陽直曬時冰會融化,可以在螺頭處堆上一堆冰。如果螺絲只能鉆入較淺的地方,為減輕它的受力,可在空面上把螺絲和一個滑環連接起來,把繩穿入滑環。
攀極陡冰壁時人在身心上都會極累。為了節省體力,提高上升效率,要盡可能少用螺絲。如果冰硬并且堅固,或是坡并不特別陡,一個坡上大約一兩個保護點就夠了。除非冰已經融化,否則一個保護點只需要釘一個螺絲。
固定一個螺絲通常需雙手操作,在極陡的冰上必須十分細心。為了省力,可以先將兩只冰鎬固定在身體上方,將手臂穿入鎬上的皮帶套里)。或者固定兩只冰鎬,把鎬上皮帶套與腰間安全帶用兩只鐵環連起來。
在(zai)(zai)中度(du)陡(dou)坡(po)到陡(dou)坡(po)上,可以在(zai)(zai)鑿個(ge)臺階(jie)作為腳點,再固定螺(luo)(luo)絲(si)。但若在(zai)(zai)極陡(dou)坡(po)上就免了,因為這(zhe)樣特別困難,還(huan)是省點力氣吧。如果要裝螺(luo)(luo)線(xian),直接用前(qian)踢法站穩,盡快(kuai)安(an)好螺(luo)(luo)絲(si),再繼續攀(pan)登。
二、冰上系繩保護
如果你是結組中的第一個人,在快攀上一個冰坡時,要留心找一個好點系繩。一個凹進或不大陡的冰面均可。向身體一側鑿入冰鎬把繩系在鎬上作為暫時的保護,然后鑿一個臺階,站在臺階上面朝冰壁,腳踩穩臺階成外八字形。
1、系繩錐
兩個螺絲構成一個標準的系繩錐。在腰至胸的高度上,略往體測固定第一個螺絲。用一個鐵鎖將安全帶、攀登繩與冰螺絲三者連接起來。系一個丁香結或八字結。
再將臨時固定在冰鎬上的繩解下,將鎬拔出,砸入螺絲外側上方。用皮套帶或滑環把冰鎬與螺絲固定在一起,作為系繩錐的后盾。通知下面的結組同伴你已經停止結組。
此時開始固定第二個螺絲。把它固定在你的上方,與第一個相距2-3英尺。把繩牽到第二冰螺絲系一個丁香結,用鐵鎖把冰螺絲和繩子連在一起。兩個螺絲間的繩子不能松。這樣一個系繩錐就完成了。
下一個步驟:用鐵鎖將第二個螺絲和制動繩鎖在一起。下面的隊員就是從這兒拉繩。當下面的隊員也攀到此處,這個系繩錐就成為下一個冰坡上第一個保護點了。
2、系繩方法
你可以選擇機構系繩工具,munter結或者坐式系繩法hip belay選擇可以根據個人習慣與冰錐(系繩柱)穩固程度而定。坐式系繩法活動性產大,在人滑倒時停下來略慢,但系繩錐受力相對小一些,對保護點的影響也小一些。機構工具等munter結就不那么靈活,當人滑倒時馬上就能牽住他,但這樣系繩錐與中間保護點受力很大。
3、機械工具
許多人使用這一整套標準工具,其實也可以直接從冰椎上系繩。
4、坐式系繩
面朝冰壁站好,將制動繩穿過腰部的鐵鎖、繞過背后,再單獨用一個鐵鎖把繩與第一個螺絲連接起來,最后用手握繩,用以制動。這種方法在繩被凍硬時尤其適用。
5、把冰靴與螺絲系在一起
這種方法最適用于平坡與緩坡。首先將螺絲固定好,套上鐵鎖,將制動繩穿過鐵鎖;將上山的腳踩到螺絲上,與拉繩方向垂直。注意讓靴底中部的冰爪穿過鐵鎖。不要踩繩或彈繩。如圖將繩繞好。
繩的松緊度可由綁在腳踝上的圈數決定。亦可調節靴外延與鐵鎖外延之間的距離。若有人滑落,慢慢用手扯繩向上。
還有兩種(zhong)有用(yong)的方法。一(yi)(yi)是(shi)用(yong)一(yi)(yi)個梨形(xing)鐵(tie)鎖(直徑(jing)正適于打(da)一(yi)(yi)個munter結),方法之(zhi)一(yi)(yi)是(shi)在鐵(tie)鎖上直接打(da)一(yi)(yi)個munter結,而不用(yong)將繩繞過腳踝(huai),方法之(zhi)二可讓你站著也能(neng)制(zhi)動。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