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雪山下的納西族人!!
哈巴雪山位海拔5396米。每年11月,是最佳登山季節,前來登山的人絡繹不絕,而承擔高山協作一職的,則是位于雪山腳下的哈巴村的納西族人。他們在協助登山者上百次沖頂的過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對于雪山,對于登頂,對于生活,他們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在哈巴雪山下,生活著一群納西族人。他們在雪山之顛行走如常,給登山者領路,設計路線,背負行李,被稱作哈巴雪山的“夏爾巴人”:登山離不開他們,但登山帶來的榮譽卻與他們無關。
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上,他們既要在登山者前面探路,開鑿階梯,鋪設繩索,又要在后面為登山者提供后勤保障,隊員們的行李全都由他們背著,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務……
哈巴雪山位于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三壩鄉境內,海拔5396米。每年11月,是最佳登山季節,前來登山的人絡繹不絕,而承擔高山協作一職的,則是位于雪山腳下的哈巴村的納西族人。他們在協助登山者上百次沖頂的過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對于雪山,對于登頂,對于生活,他們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在一座美麗的雪山下,有間溫馨的小木屋,木屋中有溫暖的火塘,簡單、純樸、與大自然相親相愛……
在哈巴村的古魯壩,有家名為哈巴的小客棧,在旅游者之中很有口碑。客棧的主人公分別是和紹全、楊曉明和楊秀蘭。三個人的人物關系是這樣的:和紹全和楊秀蘭是夫妻,楊曉明和楊秀蘭是兄妹,所以楊曉明是和秀全的小舅子,熟悉他們的人都跟著和紹全叫楊曉明小舅子。
楊家是地道的納西人,據說很早以前,麗江的納西人到此開荒,無意中發現遺落的玉米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便確認這是塊肥沃的土地,于是移民到此,安家落戶,成為這里最早的居民。所以“古魯壩”有“最早來到這里的原住民,即本地資格最老的居民”的意思。古魯壩現今居住著80多戶納西人。
和秀全本是漢人,本姓杜,后來入贅到楊家,改姓了納西人最大的姓——和。因為會點醫術,也就在這一帶走村串戶,給人看病,“有時畜生病了也給看”。村里村外的人都叫他和醫生。
這一家子是我在哈巴村認識的,他們開的哈巴客棧,幾乎是登山者攀登哈巴雪山的必經之地。他們不僅提供登山前的住宿和糧水補給,還可以提供高山協作——小舅子本身就是納西人,登頂哈巴雪山100多次,是哈巴村唯一可以全天候帶人登山的向導。
哈巴村人過著很多都市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在一座美麗的雪山下,有間溫馨的小木屋,木屋中有溫暖的火塘,簡單、純樸、與大自然相親相愛……
攀登哈巴雪山,對于外來者而言,再怎么熟練也顯得刻意,而對于世代生活于此的哈巴村人來說,只是工作,并沒有太多的意義。因此,他們每次登頂,都沒有激動,每次下山,都能安然入睡。
吃飯時女人不能和男人一起上桌,只能躲到偏屋內去吃,要不就是等到男人吃完后才能上桌。
雖然生活在萬山叢中,但外邊的世界一樣改變了和醫生一家,甚至整個哈巴村的生活和思想。
早幾年哈巴雪山西側的下尼支發現了鎢礦,和醫生也做起了開礦的生意。1982年,或許是這條線上常有收購山貨的生意人走動,挨晚了需要找個落腳處打尖休息吃飯,他家又開了個小店,有個當時很時髦的名字,叫“文明食宿店”。當時的規模極小,僅兩張鋪位。
自打楊秀蘭家招贅了和醫生,作為妻子,楊秀蘭不但要下地干活、洗衣做飯、服侍老母,還要打理小店,搞點副食品、棉布等小買賣,常常是起早貪黑,披星戴月。等有了一雙女兒后,更是上有老,下有小,中有老公一應伺候。
關鍵字: 哈巴雪山 大自然 登山者 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