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邁:在清雅之地對佛冥想
新疆旅行網 時間:10-12 來源: 作者: 瀏覽次
佛的冥想
在清邁的最后一日朋友繼續在城里逛店,我選擇出城走走,就聽老華僑的建議去了城西北的素貼山,
素貼山上有素貼廟,對本地人免費游客收費。雖然心有不甘,我還是去乖乖地享受外國人的待遇。
其實泰國哪個廟里的佛在我看來都沒什么不同,反正我也不認識,只是走馬觀花。廟的后面有個觀景平臺,可以俯瞰整個清邁城,方正的內城、城東蜿蜒而過的濱河頓時都成了模型。料想佛也是這樣俯瞰眾生的吧。
廟的東廂房有個國際冥修中心,外面的布告欄上說歡迎各界人士光臨,每日還安排固定時間和對冥修趕興趣的人自由交流,我看時間還有半個小時就決定去湊湊趣。
走進室內,一陣山風從對面窗吹來讓人倍感涼爽,不愧是修行的好地方。墻壁四周都漆成了紅色,和明黃色的畫像、坐墊形成強烈對比。有幾排書架,供游人自己取閱,我揀了本一位泰國佛學大師的演講錄。
這是我第一次認真閱讀關于佛教的書,以往在國內的廟里也曾翻過類似的冊子,可是內容和形式都引不起興趣。這次卻不同,與其說是大師的道行高,不如說是他講解的方式深入淺出,引人入勝。他從人生的幸福和痛苦的起源開始,解釋了佛教對生死與俗世的不同理解,把生與死都看作一種精神狀態而不是肉體的發生和滅亡,乍看起來和基督教頗多類似之處。
以前印象中的佛教總有很多中國世俗的烙印,以為就是燒香許愿和沒有人弄懂的經文,今日才意識到佛教的本質是一種精神哲學,希望找到人生快樂的秘方。
參加交流的人不多,除了我外就是一對丹麥來的情侶,主持則是三個身穿黃色修行袍的西人,一個大概五十歲,原來在美國做金融,還有兩個年輕的分別來自加拿大和英國,都是來這里做冥修的。這里的規矩是來去自由,時間可長可短,從一周到幾個月,當然興趣高的可以留得更長。沒有人提到費用問題,估計是靠人自覺。廟里香火繁盛,本來也不用指望靠收費維持。
老美先問丹麥的男青年昨天做了什么,然后接著問昨天的事到如今留下了什么印跡,難道昨天只是膠卷上的映像,或者說過去的事真的發生過嗎?
青年人一下子有些發懵,不過他也是善辯的人,很快回過神來,就這樣一來你來我去的交流中我逐漸對冥修有了點了解。
在佛教看來俗世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欲望,而欲望是人痛苦的根源。這欲望和痛苦其實都沒有意義,冥修就是讓人從這俗世中擺脫,進入一種“空”的狀態。而這空才是滿,才是精神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謂空即是色)。
我卻覺得這不是我對世界的理解,如果這樣看生活真的太沒有意義了。人不可能經常處于冥想的狀態,必須在“污濁”的世上生存,這樣的態度不是反而加重了人的痛苦嗎。相比于佛教的出世和虛空,我還是愿意選擇入世和積極的基督教,它并不排斥生活,而是告訴你如何得到生活中喜樂和平安。
西人對精神世界的求索還是讓我嘆服。象那幾個冥修的人都是一般百姓,想要找到人生意義就可以放下各自的生活,直到找到合適自己的答案。
西方人對東方充滿了好奇,他們有一種開放的心汲取一切好的文化來豐富自己以保持先進性,嚴謹的治學態度甚至可以讓他們在一些方面學術研究水平比文化的發源地還要高,這也是如今西風壓過東風的重要原因。在當前的全球化浪潮中,東方人再不抓緊時間保持和發揚自己傳統中的精華,在崇洋的同時會發現自己的文化后院也被別人占領了,那可真落到在世界交往中難有立足之地的尷尬境遇。這不是危言聳聽,在洋快餐和卡通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身上還能看到多少傳統文化的影子呢,相反西方人則在中國的大城市里懂得如何讓淘來的舊家具和舒適的家居布置相得益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幾個西人穿著東方的衣服,在東方的佛教寺廟討論東方的傳統宗教也就不足為怪了
關鍵字: 世紀 中國 歷史 標榜 清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