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風情錄(三
上接《西雙版納風情錄(二)》
早上用過早餐,背上背包走到州汽車服務站,買票上車,40分鐘后就到了橄欖壩(勐罕鎮)。以前有句話叫“不到橄欖壩就不算到版納”,可見橄欖壩是西雙版納風情的典型代表。出了站叫了輛三輪摩托車,十幾分鐘后就到了傣族園。
傣族園景色秀麗,民風淳樸,充滿著詩情畫意,一年四季青翠嫩綠、竹林環繞、果木成林、香蕉、椰子、檳榔、菠蘿密、芒果,給寨子灑下了一片片濃濃的綠蔭,幢幢竹樓掩映在青樹綠竹之中,陣陣熱帶花開的幽香隨風送來,一片清幽恬靜。古色古香的佛塔,佛寺與旖旎風光相互掩映,形成了具有獨特佛教文化內涵的風景名勝和園林景觀,給人一種新奇,美妙和寄托美好愿望的感受,所以素有“綠孔雀羽翎“的雅稱。到版納不到傣族村寨體驗傣族風情就等于沒來!
找了家傣族家庭旅館住下,一天20元,相當實惠,但住宿環境就不能苛求了。一間小屋子,沒有床,地板上鋪上褥子,放上棉被,其他什么都沒有,傣家人的臥室也就是這樣的,要體驗真正的傣族風情,就得入鄉隨俗嘛。
放下行李已經是中午時分,出了門在傣族村寨閑逛,旁邊一家人家里人聲喧嘩,走近一看,樓下擺了很多桌酒席,很多人圍坐在那里吃喝聊天,一打聽,原來按照傣族習俗,誰家起新房子,就得慶賀三天三夜,全寨人都得來,有時候蓋房子花了10萬,請吃喝也得花好幾萬,據說光殺豬就得殺四、五頭,啤酒得用車拉,相當隆重熱鬧。當然,按道理這也算是陳規陋習,實在太破費了,但習俗就是習俗,打破習俗需要勇氣,不這樣破費會被全寨人看不起呢。
這個寨子叫曼乍村,傣語里“曼”就是寨,“乍”就是“廚師”的意思,以前這個村子的人負責給土司老爺做飯,因此得名“曼乍”。從曼乍村走不遠就是一個廣場,旁邊有家傣族餐廳,該解決午餐了。里面環境不錯,坐在茅草亭子里享受傣家飯菜、喝點當地人釀造的谷酒實在愜意。這家餐廳的尖椒炒香腸味道相當好,如果您有機會來這里不妨一嘗。
酒足飯飽,略帶醉意,沿著景區的水泥路隨意地走,欣賞熱帶田園風光、原汁原味的傣寨,身著傣族服飾的女孩子和大嫂、大媽隨處可見,時而也能遇到寺廟的和尚,什么都不用想,用自己的雙眼光去記錄,用心去感受傣族風情。
傣族園每天下午的民族歌舞表演和潑水節表演,絕對不可錯過。歌舞表演在勐巴拉娜西歌舞廳,門票已經包含表演費,不需要另外買票。上百位“小卜哨”(相當于彝族的“阿詩瑪”或者白族的“金花”,或者干脆叫“美女”吧)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載歌載舞,讓人大飽眼福。歌舞表演結束后不久潑水節就開始了,上百位“小卜哨”圍著潑水池列隊,隨著鼓聲一起,大家拿著盆子舀水互相潑,景象壯觀熱鬧。當然,觀眾也可參與。歌舞和潑水表演用文字很難描述,還是看下面的照片吧,血壓高的男士們還是不要看了,免得犯病!
晚上就住在傣寨民居里,正好碰上寨子停電,各家各戶都點起了蠟燭。躺在竹樓上的搖椅上,呼吸著傣寨的鄉土氣息,這一刻,所有世俗的煩惱都忘記了。忙碌的人生旅途里,能享受這種寧靜和安逸,哪怕是短暫的,也值了。別總被理想、未來的幻影所迷惑,你生存的意義只是你內心的感悟,有空,還是給自己的心放一個假吧!
西雙版納可去的地方還有不少,像基諾族山寨、邊境小鎮打洛、熱帶植物園、熱帶雨林保護區,甚至可以到更南面的勐臘縣城去呆兩天,細細品味下熱帶雨林小城的民族風情,由于時間關系,只好等下次啦!
回到昆明,去了趟金殿風景區,看了當年平西王吳三桂鑄造的銅殿,還看到了美麗、神秘的罌粟花。又到了市中心的翠湖,看望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的紅嘴鷗,景象相當壯觀。您有時間,還是慢慢欣賞下面的照片吧。
[全文完]
關鍵字: 傣族園 曼乍村 橄欖壩 熱帶雨林 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