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騰沖】⑸精忠報國滇西國殤墓園
在騰沖旅游不能不去一個地方,那就是滇西抗戰紀念館。一部《滇西一九四四》電視劇講的就是這場戰爭。
滇西抗戰紀念館座落騰沖縣城西南來鳳山下,1945年7月7日落成。辛亥革命元老、愛國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辭“國殤”之篇名,為國殤墓園。“國殤"即為國作戰而犧牲的壯士。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期,在我國西南邊地的保山、德宏和怒江、臨滄等地,爆發了一場保衛滇緬國際通道,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抗日愛國戰爭,這就是聞名于世的滇西抗戰。這場血戰,以日本軍隊對我國西南后方出海通道——緬甸和滇西的進攻為肇端,前后延續約三年時間。
國殤墓園就是一座埋葬著滇西抗戰中為國捐軀的八千將士,這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烈士陵園。1996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國殤墓園以小團坡為起點,在其東北向的中軸線上,建有“攻克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騰沖戰區抗日烈士墓”、“抗日英烈紀念堂” 及墓園大門。
墓園大門一側筑有“倭冢”一座,埋日軍尸于其中,并由李根源先生題書刻石名“倭家”,以示侵略者的失敗。園內樹林中有不少的雕塑,展示了當年滇西抗戰的情形和故事。國殤墓園主體建筑以中軸對稱、臺階遞進形式。由大門經長通道循石級而上至第一臺階,再從紀念塔循石級而上,至嵌有蔣中正題李根源書之“碧血千秋”刻石的第二級臺階擋土墻,沿墻分兩側上至第二臺階,建有忠烈祠。忠烈祠上檐下懸蔣中正題“河岳英靈”匾額。祠堂正門上懸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于右任手書的“忠烈祠”匾額,祠內外立柱懸掛何應欽及遠征軍二十集團軍軍、師將領的題聯。走廊兩側有蔣中正簽署的保護國殤墓園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布告”,二十集團軍總司令何揆彰的“騰沖會戰概要”、“碑”等碑記。祠內正面為孫中山像及遺囑和國民黨的黨旗、軍旗,兩側墻體嵌陣亡將士題名碑石,共9618人。
忠烈祠后為相對高度31米的圓錐形小團坡,自下而上小碑林立,碑下均葬有陣亡官兵骨灰罐。坡上蒼松翠柏,青草黃花,相伴著3168座排列整齊、挺然屹立的碑石,每塊碑石上刻有一位當年攻城陣亡烈士的姓名、籍貫、軍銜、職務等。紀念塔建于坡頂。站在坡頂,西邊大盈江水洶涌狂奔,滴水瀑布的巨大轟鳴回應著墓園之松濤嗚咽。隔澗相對的龍光臺上,明將鄧子龍所書“劍掃風煙”四個大字依稀可見。風嶺晴崗在它的東側,高聳的文筆塔與紀念塔相對應。向南望,美麗的和順僑鄉煙霞檬攏,風光晴旋。
滇西抗戰 (1)
滇西抗戰 (2)
滇西抗戰 (3)
滇西抗戰 (4)
滇西抗戰 (5)
滇西抗戰 (6)
滇西抗戰 (7)
滇西抗戰 (8)
滇西抗戰 (9)
滇西抗戰 (10)
滇西抗戰 (11)
關鍵字: 云南 國民黨 滇西 紀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