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傣族民居的奇特風情
傣族民居
① 傣族主要聚居地西雙版納和德宏州瑞麗地區的民居傳統形式為"干闌"式建筑,俗稱"竹樓"。"干闌"建筑主要特點是用竹或木為柱梁搭成樓房,上層住人,下層關養牲畜,堆放雜物。干闌式建筑出現較早,而且引用較廣泛,當時的干闌多以竹材為骨干,以茅草覆蓋。另據傣族民間傳說,對其房屋修建和形式的描述也頗具風趣。有一則傳說是這樣說的:最早統治者帕雅尋巴底建宮殿時,萬物都來幫忙,龍、野狗、等教他做樓梯、立柱子、做穿梁,終于形成現在的形式。至今傣族民居仍有"龍梯"、"狗柱"等稱呼。一說:故事諸葛亮到達傣族地區,傣家人向他請教房子怎么蓋,諸葛亮就在地上查了幾根筷子,脫下帽子往上一放,說"就照這個樣子去蓋吧"。所以傣族竹樓就象一個支撐著的帽子,曬臺就相貌冠。雖為傳說,也說明傣族較早的房屋形式就是樓居的干闌建筑。
② 西雙版納竹樓的主房平面組成一般由上層的堂屋、臥室、前廊、曬臺、樓梯及下面的架空層(架空層還有高低之分,高的約在180~250cm之間,底的約在60~80cm之間)組成。從平面上看一般有:方形平面;曲尺形平面(它是在方形平面的基礎上將堂屋一角擴大而成);凸形平面(它是將堂屋擴大而成);橫向分隔,各房間長寬比例接近方形。還有一種是主房和輔樓結合的竹樓,輔樓一般都為谷倉,谷倉的修建一般有三種形式:谷倉建于堂屋一側;古倉建于前廊側;古倉與主房不直接相連,建于曬臺一側。
③ 德宏州瑞麗地區的傣族一般為水傣,瑞麗竹樓與西雙版納組樓形式上有較大差異,更具"竹樓"特色,它由干闌和平房兩部分組成,干闌是住房,平房是廚房。干闌平面為長方形,布局靈活、富于變化。于西雙版納民居不同點是無披檐屋面,堂屋外墻開窗,用空氣對流來降低室內溫度。德宏州房屋構成的形式有下面幾種:
德宏州竹樓的主房平面形式可分三類:長方形平面;曲尺平面(在長方形平面的基礎上,于堂屋一側建臥室數間,兩排房屋并列成曲尺形。);橢圓形平面。
廚房一般建于主房的后部或是側面。
經濟較富裕的家庭在曬臺一角單獨修建佛堂,這樣拜佛的時候較清靜。
④ 德宏州潞西地區的傣族稱傣那,一般稱作旱傣。民居多為平房,一般有正房、廚房、谷倉、畜舍等幾個部分組成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房屋用料為土培墻瓦頂或草頂。不論布局與用料均似漢族民居。受經濟條件限制,一時無力一次建成三合院、四合院者,則預留地基備以后擴建。
⑤ 傣族至今居住干闌式建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防潮濕:氣候炎熱,潮濕多雨,架空樓房,利于通風散濕,較為干燥。2、利散熱通風:氣候本已炎熱,又在室內設火塘炊事,墻壁樓板等用竹篾或木板,均有較大縫隙,可散熱排煙,通風良好。3、避蟲獸:西雙版納森林豐茂,野生動物甚多,危害人類,樓居較為安全。4、避洪水:傣族住于壩區,每年雨量集中,常遇洪水泛濫,樓下架空,利于洪水通過,可減少危險。
經濟較富裕的家庭在曬臺一角單獨修建佛堂,這樣拜佛的時候較清靜。
④ 德宏州潞西地區的傣族稱傣那,一般稱作旱傣。民居多為平房,一般有正房、廚房、谷倉、畜舍等幾個部分組成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房屋用料為土培墻瓦頂或草頂。不論布局與用料均似漢族民居。受經濟條件限制,一時無力一次建成三合院、四合院者,則預留地基備以后擴建。
⑤ 傣族至今居住干闌式建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防潮濕:氣候炎熱,潮濕多雨,架空樓房,利于通風散濕,較為干燥。2、利散熱通風:氣候本已炎熱,又在室內設火塘炊事,墻壁樓板等用竹篾或木板,均有較大縫隙,可散熱排煙,通風良好。3、避蟲獸:西雙版納森林豐茂,野生動物甚多,危害人類,樓居較為安全。4、避洪水:傣族住于壩區,每年雨量集中,常遇洪水泛濫,樓下架空,利于洪水通過,可減少危險。
關鍵字: 建筑 德宏州 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