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大理”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云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區是云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采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云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云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云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云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云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
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后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后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云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余年,使云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云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云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云、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云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后期,云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云、彌渡、蒙化、云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云龍、洱源15縣市。
1956年,云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云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云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后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后,仍然將云南政治中心設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關鍵字: 云南大理 發祥地 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