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民居——高超的建筑水平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
俯瞰
三坊一照壁是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所謂“房一照壁”,即指正房較高,兩側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上端深長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顯示了柔和優美的曲線。墻身向內作適當的傾斜,這就增強了整個建筑的穩定感。四周圍墻,一律不砌筑到頂,樓層窗臺以上安“漏窗”。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墻的橫梁兩端頂上裙板,當地稱為“風火墻”。為了增加房屋的美觀,有的還加設欄桿,做成走廊形式。最后為了減弱“懸山封檐板”的突然轉換和山墻柱板外露的單調氣氛,巧妙應用了“垂魚”板的手法,既對橫梁起到了保護作用,又增強了整個建筑的藝術效果。通過對主輔房屋、照壁、墻身、墻檐和"垂魚"裝飾的布局處理,使整個建筑高低參差,縱橫呼應,構成了一幅既均衡對稱又富于變化的外景,顯示了納西高超的建筑水平。
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里。
在建筑設計、建筑風格及藝術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處麗江壩,選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獅子山,東西兩面開朗遼闊。城內,從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從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龍橋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內各街巷。利用這種有利的自然條件,古城街道不拘網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道路隨著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著地勢的高低而組合。
納西民居
長期以來,納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學習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特別對民居建筑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表現在:民居特色鮮明、構筑因地制宜、造型樸實生動,裝修精美雅致。此外,納西人在房屋的建筑設計上一直著重考慮抗震性能,并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
納西民居外貌特征:外墻砌不到頂,后墻上部用板枋材隔斷,兩端山墻用“麻雀臺”壓頂與山尖隔斷,出檐懸桃顯得很深邃。山尖懸串一塊很長的懸魚板。墻體從下到上往里微微傾斜,屋面舒展柔和。使房屋構造輕盈飄逸。
納西民居是木構為骨架,以木結構為主的土、石、磚、木混合構造體系。因構造種類眾多,房屋造型多樣,內容豐富。每種構架式都有其名稱,各種構架組成的房屋以構架式命其名稱。
關鍵字: 建筑 房屋 納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