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竹樓鳳凰展翅欲飛
西雙版納傣族稱自己居住的竹樓為“很”。“很”是“晃很”的簡稱;“晃很”一詞椐說是“烘亨”的諧音。“烘亨”是鳳凰展翅欲飛之姿。民間傳說竹樓的建房始祖是帕雅桑目底。帕雅桑目底曾建過綠葉平頂屋和傣語稱為“杜瑪些”的狗頭窩棚,但始終無法遮風檔雨。他正在思索建蓋居室的式樣時,天神變成一只鳳凰冒著雷雨飛到他的面前,低頭垂尾,兩翅微張,雙腳立地,做出欲飛不飛之姿。帕雅桑目底在鳳凰的啟示下,修建成四面坡式的高腳竹樓,并把竹樓叫做“烘亨”,后來逐漸演變成“晃很”和“很”。
傣族竹樓
傣族竹樓是另一種干欄式住宅。云南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地區,這里的地形高差變化較大,北部為山地,東部為高原,西部卻為平原。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壩地區,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沒有四季的區分。所以在這里,干欄式建筑是很合適的形式。
竹樓是西雙版納傣族傳統的住房。這種“干欄”式建筑,早先以竹子為主要材料修建,竹柱、竹梁、竹檁、竹椽、竹門、竹墻,有的地方甚至將竹一破兩半做瓦蓋頂。因主要用竹材建蓋,留有高腳欄干,分上下兩層,故稱竹樓。樓上住人,樓下堆放什物和關家畜、家禽。
傣族竹樓,采用粗竹子做骨架,竹編篾子做墻體,樓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頂鋪草,主柱有24條。所以竹樓用料簡單,施工方便而且迅速。竹樓的平面呈方形(圖24),底層架空多不用墻壁,供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樓上有堂屋和臥室,堂屋設火塘,是燒茶做飯和家人團聚的地方;外有開敞的前廊和曬臺,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飯、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風;曬臺是主人盥洗、曬衣、晾曬農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這一廊一臺是竹樓不可缺少的部分。這樣的竹樓一防潮濕,二散熱通風,三可避蟲獸侵襲,四可避洪水沖擊。因為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發洪水,樓下架空,墻又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過。傣族多信佛教而且迷信禁忌也多,幾乎村村都有佛寺。規定在佛寺的對面和側向不許蓋房子;民房的樓面高度不許超過佛寺中佛像坐臺的臺面。由于經濟上的懸殊差別,村里百姓的住房本來在大小和質量上無法與頭人相比,但還在建房上作了許多規定,如勞動百姓的住房不能建瓦房,不準做雕刻裝飾,廊子不許作三間,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門,甚至樓梯也不許分作兩段,樓上樓下的柱子不能用一根通長的木料,還不得用石頭柱礎等等。這種種限制的確也影響了民居建筑在技術上的發展,使大量民居不可能保持很長的壽命。
傳統的竹樓,分為帕雅桑圖底式、麻哈薩梯式與很門三種。
傣家人有著“一家蓋新房,全寨來幫忙”的良好風尚。誰家蓋新房,只要吹響牛角號,全寨人便會自覺趕來相幫。新房落成之后,又要舉行上新房,賀新房儀式,既酬謝前來幫忙的鄉親,又借此驅邪。
賀新房儀式一般在太陽當頂時舉行。當時辰決定以后,主持儀式的老人首先誦念祝詞,恭祝喬遷之喜,然后便宣布上新房。賀新房之日,房主要請男女贊哈在酒席上唱《賀新房之歌》。
傣家竹樓均獨立成院,并以整齊美觀的竹柵作為院墻(筑矮墻者亦常見)。庭院以內栽花種果,綠樹成蔭,有芭蕉葉“搖扇”,有翠竹舞枝,有果樹遮蔭,有繁花點綴,一幢竹樓如同一座園林。千百年來,竹樓經歷了從竹結構變為木材結構、磚混結構的巨變,早年那種竹柱、竹梁、竹瓦的古樓,已成為“歷史文物”,但竹樓這一名稱卻響亮如故
關鍵字: 傳說 鳳凰展翅 民間 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