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阿細祭火節
每年農歷二月初三,居住在彌勒縣百里彝山環抱中的西一鎮紅萬村的阿細人,都要舉行隆重而精彩的祭火活動,其回歸自然,如癲似狂,視火為萬物之靈的神秘慶典,堪稱“東方狂歡節”。
彝族阿細人崇尚火,從生下來在火塘邊進行的命名儀式,到與火離不開的各種活動,一生都與火結緣。他們認為,火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帶來了熟食,驅走了兇猛的野獸,因此把火尊為神。傳說遠古的阿細部落沒有火,阿細的祖先過著沒有光明的生活,不僅吃的是生肉,還時常遭受野獸的侵襲。一次水災過后,一位名叫木鄧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鉆又磨,漸漸地,終于在農歷二月初三這天鉆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種。自此,結束了茹毛飲血的莽荒時代,五色土地上的莊稼才得以熟食,火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阿細人把傳說中鉆木取火的發明者“木鄧賽魯”當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襲了下來。
阿細祭火節
節日當天,村中的青壯年男子和小男孩都要集中到事先選好的一個隱蔽處,用顏料在身上繪畫各種動植物圖案和五色連環等圖案(顏料有紅、白、黃、黑、褐無色),這些圖案表明了他們對大自然的崇拜。他們按照各種圖案將顏料涂抹在全身上下后,又用棕葉和松果樹葉編織成各種近似野獸形狀戴在頭上,有的頭上還插著飛禽羽毛和獸皮等裝飾品,腰部用棕葉、棕片、地板藤、麻布等編織的“裙服”圍住;也有的摹仿原始人類用樹皮、樹葉遮體,用各種千奇百怪的不同姿式和體態語言來表達祭火的含意。
祭火的人是村子里精選出來的,在老畢摩的率領下,先抬著供品祭器來到村頭祭祀龍樹。“畢摩”帶領幾位長者在高大蒼老的“神樹”前,擺上拱桌,桌子上放兩碗酒,倚著樹干敬上4柱香,用一只大公雞繞了幾圈,口中念念有詞,“畢摩”雙手合攏夾住一根木棍慢慢在松木下轉動,大約過了幾分鐘后,只見一股清煙從火神的手下升起,緊接著一團火慢慢地燃燒起來……
阿細祭火節
這時,人們歡呼著、跳著、叫著:“新火種誕生了!新火種誕生了……”一直站立于火神兩旁的男子便也恭恭敬敬接過火神賜給的新火種放進盆里。隨著畢摩一聲令下,前后兩個年輕力壯的紋身男子將精心扎制的“火神”抬起,隨著火種和“火神”被抬起,鞭炮聲、鑼鼓聲、牛角號聲轟然響起,人們歡呼著,喊叫著“木鄧賽魯(火神)木鄧賽魯來羅……”以捆綁著許多木刀的樹枝為“火神”開道。
“火神”威風凜凜、神靈活現地穿小巷、走大街周游全村,最后人們將“火種”送到村中最大的場院上,點燃篝火,紋身遮面的人摹仿各種動物的神態狂舞縱歡。
關鍵字: 回歸自然 彌勒縣 狂歡節 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