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龍門
西山龍門,北起三清閣“孝牛泉南側“別有洞天石門,南至龍門“達天閣,整個在千仞峭壁上的石窟工程,統稱“龍門。
龍門石窟由北向南,分布著三個坐西向東的石窟。緊靠三清閣建筑群的石窟稱“鳳凰巖。鳳凰巖有上下兩個洞窟,上洞較小,稱“老君洞,洞側建有“老君殿。下洞較大,洞前“攬海處平臺寬闊。石窟前檐浮雕“彩鳳銜書,故稱“鳳凰巖。石窟鑿成十平方米左右方形石室,南北兩壁雕“云海、“石林,西壁嵌“題滇池餞別圖及1925年袁嘉谷題詩等石碑六方。窟頂有陳榮昌之摩崖題刻“倡提祀孔四個大字。石窟外峭壁,歷代摩崖石刻琳瑯滿目。民國初年李根源拓刻明末傅宗龍之草書“一徑飛紅雨,千林散綠陰,堪稱摩崖珍品。
鳳凰巖向南,就斷崖辟“普陀勝境石坊洞門。入石坊,隧道螺旋蛇行,沿隧東向鑿石窗,憑以望湖。前達“慈云洞、蓬萊仙境石窟。慈云洞石窟,慈航真人、香案、門楹、兩壁騎龍馭虎神像、窟外香爐、楹聯等,均為原生石巖鏤空雕鑿。
據《重修慈云洞吳道士功行碑記》記載,開鑿鳳凰巖,打通慈云洞,系清乾隆年間西山山麓下漁村貧窮道士吳來清所開鑿。吳來清從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起,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四年茹苦含辛,一錘一鉆打開頑石,工程艱巨,令后人嘆為觀止。清嘉慶辛酉(1801年),彝族文士那文鳳在慈云洞前香爐上,題刻《贈吳道士》詩:
萬鉆千椎顯巨才,懸崖陡處辟仙臺。
何須佛洞天生就,直賽龍門禹鑿開。
紫云蔭書心里出,慈云靄露掌中來。
昆池恰似觀南海,不負當年夢幾回。
由慈云洞往南再上絕壁,一條傍山隧道沿懸崖峭壁曲屈起伏。洞口豎隸書“云華洞大字石碑。云華洞南端,即龍門石窟。石窟平臺洞口,鑿“龍門石坊。石窟內居中雕魁星立像,南雕文昌、北雕關圣坐像。魁星左手橫身擒龍,右手高懸執筆,右足踏雙翅鰲頭,左足后蹬起斗,彩帶飄逸,形象生動。石窟南墻上刻“文昌帝君陰騭文,北墻刻“關圣帝君覺世真經,兩墻下方浮雕駿馬奔騰。天棚浮云繚繞,仙鶴雙飛,蟠挑垂掛。神像后壁,浮雕云山洞天福地群仙圖。云水翻騰,群仙飄逸。石窟前檐巖壁上,鑿神龕,龕內浮雕南極仙翁騎飛鶴,兩側童子執拂捧果。峭壁之上雕刻之險,令人心驚。
整個龍門石窟之神像、石壁、天棚、香爐、燭臺、經文、楹聯,均在原生巖石上雕鑿而就,清末趙鶴清題刻龍門楹聯:
舉步艱危,要把腳跟立穩。
置身霄漢,更宜心境放平。
云華洞開鑿歷史,洞內石壁有摩崖石刻《鑿云華洞達天閣記》,為清道光年間南陔楊汝蘭識、錢匡之書。碑文記載:“自道光庚子年(1840年),由前朱家閣,鑿石穿云,另辟斯洞,共歷九載,始克告成。即云華洞鑿于1840年至1849年。
《續修昆明縣志middot;人物志》介紹楊汝蘭“性喜山水,嘗于西山羅漢崖鑿云華洞,俯瞰滇池,極山水之勝,經營二十余年,始蕆其事,規劃之巧,刻鑿之奇hellip;hellip;均嘖嘖稱贊焉。
達天閣石窟中《新開云華洞達天閣捐輸功德題名記》記載,楊汝蘭打通云華洞之后,其子進士楊際泰繼續主持龍門達天閣工程,直到咸豐三年(1853年)才告竣工。即鑿龍門達天閣石窟歷四年時間,自1840年開始鑿云華洞,到1853年完成龍門達天閣,共歷十三個春秋,參與施工的石匠,有山下龍王廟村的七十多戶石工,還有安寧清水溝的石匠。工匠們冒生命危險,在千仞絕壁上,用鐵鏈懸吊在空中開鑿,歷盡艱難險阻。清middot;張黨《望羅漢崖》詩:
峭壁倒垂勢欲奔,停橈遙望已驚魂。
下臨無地疑鰲載,俯瞰有花仗石吞。
一線夕陽穿雨足,千層翠浪嚙云根。
何年鬼斧斫山骨,移向昆明海上屯。
關鍵字: 懸崖峭壁 洞天石門 西山龍門 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