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之西藏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建筑在拉薩西北部的紅山之上,“布達拉”是藏語“普陀”之意,布達拉宮也就是指觀音菩薩的居所。最開始也就是公元七世紀時,西藏的吐蕃王松贊干布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依據山勢修建了它,但在吐蕃王朝滅亡之后,布達拉宮也大部分毀于戰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紀,五世達賴建立噶丹頗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為西藏地方政教首領后,才開始重建布達拉宮,以后歷代達賴又相繼進行擴建,而且由原來的9層變為了重建后的13層。它由白宮和紅宮兩部分組成,即東部的白宮(達賴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紅宮(佛殿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為達賴喇嘛服務的親信喇嘛居住),東西長360米,主樓高117米,看上去甚是宏偉壯觀。
要進入布達拉宮,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查,程序和機場安檢差不多,隨身物品全部要過監測器,打火機一律沒收。因其內部以木結構為主,1984年時還曾因電線老化局部失火,國家為了維修、維護布達拉宮也先后斥資達幾億元,內藏的文物、珍寶眾多,所以這安全防范工作絕不馬虎,同行的幾位吸煙的男士只好乖乖的將打火機上交。
沿著“之”字形的石階曲折向上,雖然是在拉薩市內,但3700多米的海拔使得行動已與爬山無異,這時切忌快走,同行中一人就因怕掉隊緊趕了幾步,結果大家又多陪她休息了20分鐘。你可以加大步幅,放慢頻率,感覺會好得多。
巨幅的帷幔垂下,神的殿堂只需仰望。
走進這道帷幔,真正走入了布達拉宮。穿行在布達拉宮的大小殿堂之內,你可能覺得它不似紫禁城的布局寬敞,而是較為緊湊,通道略顯狹窄。特別是樓梯,不知是否因為山的緣故,還是其他的原因,都是與地面差不多成60度的夾角,上樓絕對可以手腳并用,下樓更要彎腰低頭加倍小心。天天如此,活佛喇嘛們也真是辛苦。你也可能覺得不比西方宮廷的金碧輝煌,藏式建筑大都窗小,房間內的采光會受到一些影響,加之常年點著酥油燈,會影響到建筑、佛像的光潔,但這些都無法取代它在藏傳佛教中的神圣地位,也無法掩蓋世界文化遺產的光芒,絕對值得一游。有人曾毫不夸張地講,在布達拉宮中最不值錢的就是黃金,在一些大殿的地面上就鑲有珍貴的天珠石、綠松石,而殿中的佛像、靈塔上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
銅質鍍金密集金剛壇城,高1.4米,寬3.6米
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塔身耗黃金18870兩
紅宮中共有靈塔8座,其中(上圖)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的靈塔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五世達賴的靈塔高達14.85米,當時為建造它,共花費白銀104萬兩,并用去了11萬兩黃金,據說珍珠、寶石、珊瑚、琥珀、瑪瑙等18677顆,塔瓶內安放五世達賴喇嘛法體,并藏有釋迦牟尼的舍利和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牙齒等稀世珍寶。
金頂群從東至西分別由九世,八世,主供佛殿,七世,十世,五世和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七座金頂組成。
游覽完畢走出白宮,隱約聽到有歌聲,慢慢走近,發現是一群藏族姑娘在修葺布達拉宮的宮墻,原來這是藏族青年在“打阿嘎”。“阿嘎”是西藏獨有的一種粘土,是建筑鋪設地面和屋頂最好的建筑材料。用工具長時間敲打使之光滑的過程,就是打阿嘎。被夯實的“阿嘎土”地面非常堅實,大殿內就是這樣的。姑娘們在有節奏的敲打著宮墻的頂部,勞動號子的聲音是如此整齊悅耳。
游覽注意:目前布達拉宮的門票實行限額制,每天最多賣2300張票,大多被旅行社提前預訂,個人游覽可能買不到當天的票。布達拉宮中禁止拍照、攝像。
關鍵字: 布達拉宮 格魯派 綠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