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藏漢和平的使者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唐太宗養女。唐貞觀年間(公元627年-649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源遣大臣祿東贊赴長安請婚。唐太宗以養女文成公主許嫁松贊干布,并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文成公主到菩薩后主持建造小昭寺,安放自長安帶去的釋迦佛十二歲等身像(后移至大昭寺)。 松贊干布是藏族歷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魯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區。他統一藏區,成為藏族的贊普(“君長”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貞觀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祿東贊至長安,獻金5000兩,珍玩數百,向唐朝請婚。太宗許嫁宗女文成公主。
7世紀,西藏王松贊干布震撼唐朝。當時,唐朝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經濟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樁婚姻就相當于10萬雄兵。”知書達理的文成公主,樸素大方,主動應征作25歲的松贊干布的夫人。16歲的文成公主迅速做進藏的高原氣候調適;同時向松贊干布發起智慧挑戰。五次比試松贊干布的求婚使臣祿東贊:用絲綢帶穿過一塊有彎彎曲曲小孔的綠松石(九曲明珠);指出一根兩端一樣粗的木棍的根部與梢部;分清關在一起的100匹馬駒各自是100母馬的哪一匹所生;晚上召喚入似迷宮一樣的大宮看戲,戲后突發安排使臣獨自回歸自己的住處;最后,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讓從來沒有見過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選。——這是藏族文化與漢文化大交流的經典瞬間。
藏族文化作為高海拔地區——世界屋脊——的文化,具有高海拔地區的一切特點。藏人以樸厚、豪壯、博大為美,汲取其他文化,創造了自己的34個藏族文字。日喀則,藏語意為“最好的莊園”;“拉薩”藏語為“圣地”或“佛地”之意;羅布林卡,意為“寶貝園林”;西藏發源地——神山圣湖,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神山圣湖上的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似冠著銀色“金字塔”。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松贊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瑪多)親自迎接,謁見道宗,行子婿之禮。之后,攜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尊崇。
永徽元年(650),松贊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她曾設計和協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碾磨、紡織、陶器、造紙、釀酒等工藝陸續傳到吐蕃;她帶來的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歷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系。她帶來的金質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
今大昭寺前的公主柳,傳說為其親手所栽。公主知書識禮,博學多才,篤信佛教,兼通卜筮之學。她入蕃時攜帶了大量的物品,傳說還隨帶了工匠5500人及谷物、牲畜等。中原地區的醫藥、歷算等科學也隨之傳入吐蕃。這對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唐蕃關系的加強,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藏族佛教信徒將文成公主奉為度母的化身加以供奉。她的事跡在藏族地區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沒有來往。據說吐蕃人是東晉末年南涼國王鮮卑人禿發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國而輾轉流徒到西藏高原,為紀念祖先,他們以“禿發”為國號,后依語音相近訛變為“吐蕃”。吐蕃人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飼養牦牛、馬、豬和獨峰駱駝,有的也種植青稞和蕎麥。公元七世紀,棄宗弄贊繼位作了吐蕃贊普(吐蕃國王),人們又稱他為松贊干布,是一位驍勇?悍的領袖,他率領軍隊統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許多部落,建立了以邏些城為中心的強盛王國,邏些城即今日的拉薩。
松贊干布俯首稱臣 向唐朝求婚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
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并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于是在宮中選定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她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侯王的女兒,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于貞觀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節出發,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隆冬季節河水平緩,才便于送親的隊伍通過。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是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這些人員是去干什么呢?因為當時吐善已經擊潰了吐谷渾,伊然成為了西南舉足輕重的強。
關鍵字: 中國歷史 和平 四海 文成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