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
唐蕃會盟碑
進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廣場,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被圍墻圍起的兩塊石碑。南邊一塊便是著名的唐蕃會盟碑,高3.42米,寬0.82米,厚o.35米,唐長慶三年(823年)用藏漢兩種文字刻寫公元九世紀,唐朝與吐蕃王朝達成和好,以求“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務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當時的贊普赤德祖贊為表示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之誠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樸實無華,言辭懇切,現碑身已有風化,至今大多數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邊有一棵柳樹,據傳由文成公主親手種植,當地人稱為公主柳。
唐蕃會盟碑又稱甥舅會盟碑,因為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大昭寺傳說】
傳說一:
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贊干布曾在此湖邊向尺尊公主許諾,隨戒指所落之處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內,湖面頓時遍布光網,光網之中顯現出一座九級白塔。于是,一場由千只白山羊馱土建寺的浩蕩工程開始了。
傳說二:
兩位公主各自帶來了一尊珍貴的釋迦牟尼的佛像。作為最貴重的陪嫁,尼泊爾公主帶來的是釋迦牟尼八歲時的等身像;文成公主從內地的長安請來的是另一尊十二歲的釋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認這兩尊佛像是最早進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后為了供養這么神圣的佛像,松贊干布就開始修建西藏佛教歷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關鍵字: 大昭寺 小昭寺 尼泊爾 布達拉宮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