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噶皮央石窟
飛天,也稱為“犍達婆,在佛國世界里是一種能飛行于空中的供奉菩薩,其職司是在佛說法時于空中散花,能奏樂,善飛舞,并且滿身香氣四溢,故又被稱之為“香音之神。在東嘎石窟中,飛天主要繪制在曼荼羅上方的兩側以及佛龕中佛像的兩旁。她們頭戴花冠,上身或袒露,或著緊身短袖衣,雙手持樂器或供器,有的頭頂上遮蓋有華蓋,飛行的姿式都是上體仰起,但雙腳的姿式卻各有不同:有的一足伸直,一足從膝部以下向后彎曲;有的則兩足均向后翹起,膝部微曲,身上的天衣、帛帶隨風飄飛,整個身體在空中翩翩起舞。如東嘎2號窟后壁佛龕內佛像上方所繪的一級飛天,雙腿與身軀的變化十分豐富多彩,再配合以天衣、帛帶的上下飄飛,便產生出不同的飛行于空中的動態,充分顯示出飛天千姿百態的風貌。
壁畫中還描繪了大量的動物與植物,其中動物有龍、鳳、獅、羊、牛、馬、鴨、雁、象等不同的種類,有些動物并不是阿里高原的物種,還有一些動物則屬于佛教中的神化動物,如孔雀、摩羯魚、龍魚等,形象夸張多變,顯然是來自其他文化。動物圖案尤其流行“對獸這種構圖形式,如雙龍相纏繞、雙鹿對鳴、雙鳳對立等圖案,此外還有復合式的五鹿相環繞、八鳳相環繞、一虎逐三羊、一獅逐二羊等動物組合圖案,這些圖案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可能受到西域佛教的影響。植物圖案中以樹木為主,其它有花草、果物等,樹本多作為背景出現,其形狀大多夸張形成掌形、花冠形、蘑菇形、三角形(箭形)等,花草中除了具有佛教特殊意義的蓮花之外,在裝飾性的圖案中比較多見忍冬紋、卷草紋以及纏枝花草,這些千變萬化的花草樹木,幾乎把石窟的每一個空白都裝點得流芳溢彩。
關鍵字: 古格王國 札達縣 象泉河 阿里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