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山
三絕:摩崖道教造像。重陽亭右側石崖上的唐代道教造像,是我國最大最好的道教摩崖造像,世界美術史、中國美術史均將它們列入章目重點介紹。現存的五龕造像,完整者二龕,均為長生保命天尊造像。“天尊是道教最尊貴的天神之稱。其中一尊造像高1.8米,戴蓮花冠,著納托,持法器站蓮臺上肌膚豐腴,莊重面善,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雕刻家以概括而又簡練的線條刻就身形衣飾,形象逼真,以工整精巧的刀法刻就頭、手、眉、眼,體現了“壽比南山、“長生不老的意境與教義。龕兩邊各有淺浮雕兩組,為文臣、武士、護法神、妖魔、供養人等。不論是手持象笏者、披甲戴盔者、腰束戰裙者、足踏妖魔者,都各執劍、叉、索鏈、寶瓶、法器,怒目睹眼,形態各異,咄咄逼人。其中二尊是位于登豐閣內右龕的造像。像高192厘米,完整無損,頸脖細長,接近“立七、坐五、盤三、臥八的傳統人體造型藝術的頭身比例。據石刻題記考察,它是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的藝術品。龕臺下還刻有雄獅、麒麟等祥瑞物。
道教造像石刻開鑿于唐宣宗年問,現存5 龕(近年又有發現,傳為18龕),61個不同人物造像。主雕“長生保命天尊3座,浮雕4組。露天一軀“天尊造像高1.91 米,肩寬45厘米,發髻高綰,戴蓮花冠,著道袍,登道履,面部飽滿,神態安祥,體現“長生不老的意 境。其他“天尊造像,線條簡練。各龕均有形象各異的“十二神將浮雕,龕臺下刻有花紋、青獅、麒麟等吉祥物。唐代道教造像石窟能保留至今,為難得的文物珍品,1986年,這里的道教造像被選入《中國美術全集middot;四川石窟雕塑》卷,日本學者亦將這些造像編入《世界 美術全集》里,可見這些造像的文物藝術價值之高。
關鍵字: 劍閣縣 古代建筑 地方特色 鶴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