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山
一絕:李商隱撰《劍州重陽亭銘》碑。重陽亭,始建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九月,由劍州刺史蔣郁監造。因為蔣郁意在借重李商隱的名望,使自己的政績播美于當時,留名于后世,所以,邀請在梓州為官的李商隱為重陽亭作銘文。千余年來,碑為亭護,亭以碑聞。亭雖曾有壞毀,而唐碑卻保存至今。據重修重陽亭碑記:九月建于東山之上,坐南朝北,為重九登高觀景之所,故以“重陽為名。北宋治平年亭圮碑傾,歷經宋、明清、民國初,或修或塌,時有興替。現存重陽亭系仿唐建筑風格,占地面積18.5平方米,高4.4米,灰色卷脊屋頂。宋刻“古重陽亭四字,刻在亭后正中壁上,字跡精刻鐫深,蒼勁有力。李商隱所撰的《劍州重陽亭銘》唐碑,現存于重陽亭側的造像龕內,高1.88米,寬0.85米,小篆書陰刻文,是研究唐代文化的珍貴文物。
二絕:《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大唐中興頌》及序文,是中唐詩人元結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秋八月撰寫的。名為頌揚肅宗李亨平定“安史之亂開創唐代中興局面的偉業,實則是文辭委婉,隱含諷刺,從一個側面揭露了唐王朝上層統治集團的貪婪腐朽和爭權奪利的斗爭,在一定程序上表現了作者痛恨藩鎮割據,渴望國家統一的政治態度。碑文是我國書法史上名家顏真卿書寫的。宋人文潛贊顏真卿書法云:“水部胸中星斗文,大師筆下龍蛇字。千百年來,被歷代文人書法家敬仰。摩崖石刻通高的313厘米,寬384厘米,自左至右豎行陰刻20行,共229字,通體端莊,氣勢磅礴。碑文是大歷七年(公元772年)刻在湖南祁陽浯溪石崖上,又在南宋紹熙年間(1195年)由隆慶府(今劍閣縣)通判吳旰翻刻于此。至今碑刻完整,顏字風格猶存。
關鍵字: 劍閣縣 古代建筑 地方特色 鶴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