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市旅游概況
宜賓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東靠萬里長江,西接大小涼山,南近滇、黔,北連川中腹地,素為川南形勝。轄1區9縣,幅員13282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宜賓市氣候屬中亞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的四川“盆南”氣候類型,并有南亞熱帶氣候屬性。四季熱量豐足,無霜期為347天。年平均氣溫17.9℃,最低1月份平均7.8℃,最熱7月份平均26.8℃。全年總降雨量為 1169.6毫米,夜間降雨常占73%左右。市境氣候具有“春早回溫快,夏長無酷暑,秋遲多綿雨,冬暖少霜雪”及“夜雨多”、“日照少”、“風氣弱”等特點。 北來政和四年(1114),刺道縣始改名宜賓縣。1951年6月 19日,始建宜賓市,為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地宜賓城,始建于西漢高后六年(前182)。漢以來,歷代曾為縣治,西漢后期起為犍為郡治,梁為戎州治,唐為戎州、南溪郡治,來為戎州、敘州治,元為敘州路治、明、清為敘州府治,民國后期為四川第六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地。宜賓解放至今,歷來為四川省宜賓地區行署所在。
宜賓交通暢達,是川南水陸交通樞紐。
每日有客輪直達重慶、滬州、樂山、新市鎮及沿江各地,順江東下 2 771公里可達上海。城區火車快慢車每天三進三出直達成都、重慶可轉全國各地。新建公路已貫通全市35個鄉、鎮及宜賓地區 9縣、74區鎮和省內外29縣、市。 宜賓是四川省內以輕工、能源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此地手工業素稱發達,唐、宋曾以荔枝煎、葛布。葛纖等貢品知名,所產重碧春酒、姚子雪麥了荔枝綠等名酒,曾使詩人杜甫、黃庭堅、范成大傾倒。民國時期,城內林家巷絲織縐帕遠銷云貴康藏,出口緬甸;利川永“五糧液”酒曾遠銷美國舊金山等地,“名震全球”、抗日戰爭中,宜賓現代工業奠基,火力發電能量增強,機械造紙、電瓷、化工等初具規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發展了機械制造、核電元器件、電磁、電子、造船、建材、紡織、交通設備、食品加工等行業。
1985年,全市工業企業362個,產業工人已超過6萬。主要工業產品143種,有29種榮獲并保持國優、部優、省優稱號,有18種先后進人國際市場。 宜賓文化源遠流長,城區和近郊出土的漢代石刻、石雕、陶器,表明一、二千年前此地的建筑、音樂、雜技、說唱等藝術已發展到較高程度。宋、明、清三代,宜賓人以著述傳世者二三十家。清末民初,城區木刻、石印、銅活字及鉛印書坊先后有49家。宜賓又是川劇資陽河派、四川清音中河派聲腔孕育、成長之地,“敘府名角”在外地掛牌演出倍受青睞.宜賓解放后,文化事業逐步發展。
1951年,曾出土蜚聲世界的“馬門溪恐龍’化石。以后發掘清理了漢墓近30座。新建有趙一曼紀念館、博物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一大批文化設施。 1985年,圖書館藏書已超過30萬冊,博物館收藏文物 4 000余件。對保存于市境的唐大佛淪石刻、宋舊州塔、明真武山廟群、清大觀樓等40余處古文物及古建筑進行了保護維修,有4處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宜賓氣候 宜賓地處川南,北緯28°左右,屬亞熱帶氣候區。(1)年平均氣溫。市內海拔400米以下地帶為18.0℃左右,海拔400~500米地帶為17.0~18.0℃,海拔500~1000米地帶為14.0~17,0℃,海拔1200米地帶為12.0℃左右,海拔1300~1500米地帶為9.5~11.3℃。年均氣溫最高為江安縣底蓬鎮和屏山縣新市鎮,達18.4℃。最佳旅游時間為春、秋兩季。
宜賓市旅游投訴電話:0831-96927
四川省旅游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家旅游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關鍵字: 博物館 四川省 宜賓市 新市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