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黔東南-榕江三寶侗寨(上)
車江侗寨是全國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區。車江侗寨由三四個大小不一的侗寨連成,分上、中、下寶寨,合稱“三寶侗寨”。車江侗寨中保留著完好的侗族生活場景,家家務農,戶戶紡紗,寨頭村中有最古老的侗族祖先'薩堂'廟。“尊貴”的客人進寨,好客的侗寨人會為你行“攔路酒”禮。著白色侗家服飾的少女,手捧酒盞,輕啟朱唇,唱起了敬酒歌,香醇的米酒就著甜糯的歌聲滑入了你的五臟六腑,侗鄉如歌,令人沉醉。
進寨后來到都柳江沿岸可看到一大群古榕樹。這些榕樹大概植于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現有古榕數十株,彼此之間根系相連,枝葉相接,像一個綠色天蓋。據說以前有更多的榕樹,49年后大多被砍伐了。現在所有的古榕都已經被保護起來。在古榕群間有一條鵝卵石鋪成的街道,當地人叫花街。這條街大概500米長,鵝卵石鑲嵌成了十二生肖的圖案。走到路的盡頭還能看到一座雕塑,由一男一女組成,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20世紀50年代中國曾拍過一部電影叫《秦娘美》,這是一個中國式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而這里就是娘美的故鄉。
作為侗族最集中的地區,車江最大特點是鼓樓眾多。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車寨鼓樓”,始建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至今有120多年歷史。近年新建的更是侗寨鼓樓之最。除了鼓樓外,在“三寶”侗寨見得較多的就是圣母祠,侗家人稱為“薩瑪祠”(薩瑪是大祖母的意思),它是侗族人民祭祀女神“薩瑪”的祠廟,幾乎每個村寨都有,整個三寶侗鄉共有9座。祠廟內都有用磚瓦蓋成的小屋,屋中央用石頭壘成石堆,中間插一把半開的紙傘,周圍有12或14個小木椿或小石堆。紙傘和木椿上披掛剪紙。這些木椿、石堆表示“薩瑪”之位。祠廟外都種植有一株常青樹,象征圣母“健康長壽”。薩瑪寺平時鎖著,想看的話得找寨民開門。
到車江不能不嘗侗家腌魚。侗家腌魚是取都柳江中活魚,剖開洗凈放入瓦壇中,先制漿水,加鹽煮沸,下原料續煮,裝泡菜壇,拌上酒精和芝麻、黃豆粉、西紅柿、花椒等等香料,密封深埋。腌魚可存放20~30年,非有大慶大典不開壇。腌魚色黝黑如焦碳,肉質嫩白,魚刺酥化。侗家盛宴,碗碗見酸,而十道大菜組成的“侗寨酸魚全席”,世所罕見。
“車寨鼓樓”始建于乾隆二年,樓高17米,底層為正方形,四根金柱,二三層八根外檐柱,三重四角攢尖五級葫蘆寶頂,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寶鼓樓”建于2001年,樓高38.6米,共21層,建筑面積1050平方米,集侗族發展歷史與侗族文化于一體,以其樓層最多入編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
車寨鼓樓
寨旁的的稻田,點綴著小木屋,煞是好看
風俗文化
寨門口,早有青年男女擺下木桌,置酒菜相候。剛想著如何奪路“溜號”,熱情的侗家少女卻迎上來,唱起了敬酒歌,并且笑艷艷地把酒盞捧。
喝完酒后,笑吟吟的少女奉上“通行證”一個染紅的雞蛋,中間以絲線相連。寨門就此為我敞開了!
侗族有句名諺“飯養身、歌養心”,三寶侗寨是歌舞之鄉,是侗族民間故事的王國,民族風情古樸濃郁,有高難度假聲演唱技巧的三寶侗族古典琵琶歌,獨具民族特色的“行歌坐月、歌堂對歌”、“攔路歌”、“哆耶”、“搶新娘”和“百家長街宴”等民間活動,特別是三寶侗族姑娘腳踏紡車紡雙線,更為我國民間人工紡織一絕。三寶侗寨融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于一體,是人們追求“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旅游勝地。
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的談情說愛的方式 ,每當農閑季節晚飯后,小伙子們拿起琵琶、牛腿琴等樂器相邀來到姑娘家的吊腳樓下,用歌聲與姑娘進行交流,表達愛意,姑娘們也借此來挑選自己的意中人。 侗族男女崇尚婚姻自由,男女雙方以歌定情,以歌求親,以歌娶親。一位帥哥被選中了。
‘新娘’巧目盼兮
這里家家務農,戶戶紡紗。特別是三寶侗族姑娘腳踏紡車紡雙線,更為我國民間人工紡紗一絕。
—by 瀟灑雨中行
關鍵字: 三寶侗寨 游記 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