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與布依族文化有機融合的典范——馬頭寨
馬頭寨古建筑民居是漢族與布依族文化有機融合的典范,大多房屋采用漢族民居穿斗抬梁式懸山青瓦頂木結構,但裝修則頗具特色,如在左廂前外側建八字朝門,在堂屋大門外加飾腰門;在窗戶和樓上走廊多飾有“萬”字圖案,布依族人解釋為代表“水車花”或“螃蟹花”,表示對水文化的崇拜,與漢族建筑裝飾不大相同。與此同時,在門、窗裝飾中又大量吸收了傳統漢文化中象鼻、二龍搶寶、雙鳳朝陽、福祿壽、桃等吉祥圖案。
古寨歷史悠久,水東文化底蘊豐厚。馬頭寨唐宋時期為蠻州宋氏轄地。元初置底窩紫江等處于寨內,已有700多年建制史。1301年,水東土官宋隆濟起兵抗元,底窩紫江各族人民四千多人起義響應,攻下底窩紫江總管府,繳獲“雍真等處蠻夷管民官印”。明初,馬頭寨因作為水東宋氏直轄的十二馬頭之一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明末,水東土司宋萬代反叛被平定后,水東十二馬頭才改土歸流置開州(今開陽縣)。但宋氏子孫仍居于馬頭寨及附近平寨、安官寨等地,清代還在馬頭寨建起了宋家祠堂供奉宋萬代等的牌位。
此外,古寨內還有豐富的紅軍革命文化遺跡。1935年4月初,中央紅軍一、三軍團長征途中經過禾豐,在馬頭寨等處留下了眾多紅軍標語,至今仍存“紅軍是工農的軍隊”等數十幅。
關鍵字: 內 十里畫廊 布依族 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