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隴苗族蘆笙會
當辛勤勞動的汗水換來了豐收,家家戶戶稻谷歸倉,油菜、小麥等小季作物都點播完了之后,苗族人民的心里比蜜還甜。于是,他們又吹響了古老的金蘆笙。
是秀麗的苗寨風光吸引了她?還是富饒的苗嶺山川興奮了她?或許是熱情的苗家兒女感染了她?在蘆笙會的清晨,太陽比往日更早地跳出了山嶺,那些朝氣蓬勃的苗族青年最先趕到了蘆笙?
他們當中,有打花傘、戴銀項鏈、穿花衣裙的姑娘;有提旅行包、背照相機的小伙子。他們三五成群,時而互相追逐打笑,盡情歡樂;時而切切私語,互相吐露各自的心事;時而凝目顧盼,尋找著心中的戀人。
谷隴大寨群山環抱,綠樹成蔭,自然環境優美,鐵路、公路、水路四通八達,往返十分方便,前來看會的,除了黃平縣方圓數十里的幾萬苗、漢、革同胞外,還有不少不辭長途跋涉之苦,來自幾十里外的施秉、凱里、臺江、鎮遠等縣市的客人,甚至百里之遙的三穗、丹寨、雷山等縣的各族同胞也趕來這里,同黃平縣的苗族同胞一起歡歌笑語,共度佳節。盡管路途遙遠,可人們似乎覺得,不到這熱鬧的中心,便不能盡節日的興致。每到蘆笙會,不管天晴下雨,苗族同胞都要到蘆笙坪聚會。因為這是苗族人民慶豐收、比富裕的特定日子,是婦女們比服飾、比手藝的隆重盛會,是年輕人比舞姿、賽蘆笙的美好時刻。苗族民間有句俗話:“苗家不吹笙,眾人不安心”、“蘆笙不響,五谷不長”。苗族吹蘆笙,是吉祥、喜慶的象征。近年來的谷隴苗族蘆笙會,不少省外游客和外國朋友也慕名前來觀光,給蘆笙會增添了不少光彩。
農歷九月,是黃平縣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九月蘆笙會。九月蘆笙會,時間長,地域廣,從九月初七、初八的金塘蘆笙會,到初九、初十的五里墩蘆笙會,然后是二十五、二十六的巖英蘆笙會,二十六、二十七的重安蘆笙會,緊接著是二十七至二十九的谷隴蘆笙會,與谷隴蘆笙會同期舉行的還有馬場、十里橋蘆笙會。九月蘆笙會的內容相當豐富,除了吹跳蘆笙外,還有斗牛、賽馬、斗畫眉,還要舉行各種現代文體娛樂活動。其中,地處黃平、施秉、臺江、凱里交界的谷隴蘆笙會是黃平九月蘆笙會的高潮,是苗族地區規模最大的蘆笙會,被列為貴州四大民族集會點之一。
節日前夕,谷隴這座四面環山的苗鄉小鎮,早已是一派節日的景象。家家戶戶都把房前屋后打掃得干干凈凈,準備迎接趕會的客人。身穿民族服裝的男男女女熙來攘往,忙個不停。中年人忙著準備待客的肉食菜肴;老年人正精心地給自己的畫眉鳥、斗牛、賽馬調料;小伙子則忙著修整和添置蘆笙;姑娘們更是忙碌,她們熬更守夜地趕制節日的盛裝。
關鍵字: 豐收 油菜 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