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毛龍節
仡佬毛龍節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民間崇尚的表現形式,主要流傳于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鄉鎮的宴明、龍鳳等仡佬族村寨,輻射及于全縣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仡佬毛龍節主要活躍在元宵節期間。
一、起源
歷史上,世居大西南的仡佬人并未得到統治階級和封建文人的重視,關于"仡佬毛龍"的起源及源流無明確歷史記載。有學者從"仡佬毛龍"的主要制作材料--竹,以及其"求子"的表演功能等推測,毛龍應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龍井鄉晏明一帶的仡佬族中流傳有“唐魏征夢斬金骨老龍之子”的故事,傳說“仡佬毛龍”即是“金骨老龍”的長子,與章回小說《說唐》中“魏征夢斬”的故事基本吻合,另外,據《石阡縣志》記載:“燈從唐代起”,在當地“毛龍”屬“燈”之一種,故可推測:“仡佬毛龍”可追隨到盛唐時期。從民國《石阡縣志》所記載的“仡佬毛龍”在境內活動的主要情況來看,清末直到解放前夕,“仡佬毛龍”盛行于全縣各民族村寨之中。
二、主要活動和傳承
石阡的仡佬毛龍節是以仡佬族民間“龍神”信仰為主的一種信仰民俗活動,活動時段為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龍崇拜是仡佬毛龍的核心。
其基本要素包括:
1、“龍”信仰,包括傳統故事、敬龍儀式、敬龍場合和用品及敬龍神誦詞;
2、附屬圖騰信仰,包括“竹王”崇拜、盤瓠崇拜、民間佛道崇拜和原始崇拜等;
3、扎藝,包括選材(竹篾、彩紙)和工藝等;
4、玩技,包括“二龍搶寶”、“懶龍翻身”、“單龍戲珠”、“天鵝抱蛋”、“倒掛金鉤”、“犀牛望月”和“螺絲旋頂”等;
5、念誦,包括“開光”、“請水”、“燒龍”等儀式的念誦及“開財門”和“敬財神”等表演時的誦唱。
據傳,古代,仡佬毛龍的傳承主要是自發傳承與自然傳承。所謂自發傳承即指年青人主動學習仡佬毛龍的扎藝、玩技、“龍句子”及毛龍的傳說故事、樂器伴奏等。所謂自然傳承即指仡佬毛龍的傳承無任何拜師、出師等儀式,乃是作為一種全民信仰自然傳承,其傳承方式為口傳心授。據收集的資料,從清代始,仡佬毛龍活動中有關“開財門”、“敬香等”龍句子漸次出現漢文字書面記錄的傳承,現收集有抄本3本,為口傳心授傳承方式的輔助形式。
關鍵字: 仡佬族 石阡縣 貴州省 龍井 龍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