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記憶大慈恩寺和大雁塔
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為報答母親的慈恩,奏請太宗敕建佛寺,賜名“慈恩寺”。
寺建成后,迎請高僧玄奘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玄奘于此創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寺就成了中國大乘佛教的圣地。
今天的大慈恩寺是當時寺院的西園,明末清初重建,仍沿用唐代建筑風格。
大雁塔原稱慈恩寺浮圖,仿木構樓閣式磚塔。塔體各層均以青磚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欄額、檀枋、檐椽、飛椽等仿木結構。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春,經歷千辛萬苦取回佛經的玄奘法師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為由,奏請建造雁塔。玄奘法師親自參加建塔,歷時兩年才建成一座五層磚塔。然而,五十余年后逐漸毀壞。女皇武則天重新基建,更新改造為七層寶塔(人稱七級浮屠),更加莊嚴雄偉。人們常說得:“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由此而來。
大雁塔這個名字的來歷,因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雁塔題名”始于唐代,在長安,考中的狀元、進士齊登大雁塔留詩題名,而武舉是在小雁塔題名,象征由此平步青云。
白居易考中進士后,登上大雁塔,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喜悅。現在,大雁塔廣場有此情景的雕塑。
到了明代,長安雖已不是國都,但當地的文人學士追慕唐代雁塔題名的韻事,在每次鄉試結束后,考中的舉人都要相攜登塔,題詩留名。
關鍵字: 大雁塔 小雁塔 慈恩寺 雁塔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