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陵
根據文獻記載,昭陵建筑時,在南面山腰鑿深75丈為地宮,墓道前后有石門5重;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內裝隨葬品。五代軍閥溫韜盜掘昭陵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這都可想象這個“山下宮殿內部寢殿層層竅深和宏麗的情景。
當時地宮外面還有許多木構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宮前面四周山勢陡峭凸凹不平,往來不便,又“緣山傍巖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仍,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用棧道連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但山上棧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須左右回繞旋轉,這從杜甫所寫的《重經昭陵》“陵寢盤空曲詩句中得到證明。雖然前人的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從中卻可看出其規模的富麗堂皇和工程繁難的程度。昭陵四周當時建筑,根據宋敏求《長安志圖》記載:“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四周回繞墻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周圍12里。
祭壇遺址位于陵北玄武門之內。遺址面積東西53.5米,南北86.5米,略呈梯形,墻基屋階,尚可辨認。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門和獻殿,西南面有“下宮(俗稱皇城),遺址面積東西237米,南北334米,周圍墻基厚約3.5米,其范圍是一個比較正規的矩形。現由山南劉洞村沿山而進,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沖刷成深溝,溝兩旁有土閾一對,此處當為山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處,石礎、瓦礫遍地皆是,這就是“陵下宮遺址,當時大量的房屋就建造在這里。昭陵地面建筑早年毀壞,僅留幾處廢墟,但在獻殿遺址出土的屋脊上的一個鴟尾,高1.5米底長1米寬0.65米,重約150公斤,由此可推想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所有這樣的殿宇樓閣構成的建筑整體,又是多么宏偉。
關鍵字: 月牙形 琉璃瓦 花崗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