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寨:軍事建筑中走出來的古老傳說
火石寨位于西吉縣西北部的火石寨鄉內,南北長17公里,東西寬10公里,距西吉縣城10公里。有紅色、紫紅色的山崖、山峰、山脊、怪石突兀于黃土高原之上,地貌景觀壯觀奇美。因其紅色砂巖裸露,當地人把這里叫火石寨,是寧夏第一個國家級地質公園。
盛產傳說的地方
西海固是一個盛產民間傳說的地方,這里的孩子是在故事中長大的。從地名的由來到神話傳說,應有盡有。與火石寨有關的傳說也有很多,最廣為傳誦的則是穆桂英在此打破天門陣的故事。
章回小說《楊家將》中的穆桂英是否真有其人不得而知,但這里的人們深信確有其人,并一代代傳下來這樣一個故事:這里原本叫做穆柯寨,是穆桂英的大寨。為了打敗遼兵,破解老道顏容為遼兵布下的“天門陣”,宋將孟良欲取穆柯寨的鎮山之寶——“降龍木”,并以此逼迫穆桂英投宋破陣,遂放火燒山毀寨,不料火勢太猛,竟然燒紅了山崖上的石頭,穆柯寨因此變成了“火燒寨”,火石寨就是“火燒寨”的諧音。民間亦有將西吉縣城叫做“穆家營”的稱呼,相傳是穆桂英當年打破“天門陣”前駐扎軍隊的地方。無獨有偶,在六盤山深處,據傳有一塊石頭像極了楊繼業被遼兵大敗之后撞向巖石的形象,旁邊還矗立著一柄大刀造型的細高石頭,甚至有人更是惟妙惟肖地將另一塊石頭描述為楊繼業的戰馬。
當然,關于火石寨地名由來的傳說還有許多,比如說這里是唐僧去西天取經時路過的火焰山等等。所有這些出神入化、讓人產生許多美好遐想的傳說,不但具有解乏與消磨時光的功效,也許也是西海固地區的文學造血機器,從小熏陶了一批批青少年,讓他們成為寧夏文壇一顆顆耀眼的文學之星。不過,相比于傳說,我更愿意接受火石寨的名稱源于這里火紅色的山石。
不僅僅是地質公園
從相關介紹里可以看到,火石寨丹霞地貌地質遺跡規模宏大,發育典型,景觀也相對豐富,已發展成為寧夏境內比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點。關于火石寨丹霞地貌地質遺跡和自然風光的記載,清代《固原州志》中是這樣描述的:“(云臺山)山高嶺峻,洞深橋危,重巒疊翠,曲而幽深,傳為唐初羽士和野牧仙棲鶴之處。”而云臺山、禪佛寺、武家莊巖畫、石寺山等在民國《西吉縣志》里被列為“西吉八景”。與我國許多丹霞地貌景區相同,火石寨也是道教、佛教勝地,積淀著自北魏、隋唐時厚重的佛道文化底蘊,與著名的須彌山石窟群一脈相承,綿延長達50余公里。景區內的石寺山現存長方形大小石窟8孔,可惜的是石窟內的造像均被毀,現僅余部分佛龕與殘留壁畫。武家莊巖畫位于火石寨鄉北端武家莊村西的山梁上,壁畫刻于白堊紀和尚鋪組巨厚層狀紅紫色砂巖之上。為一幅長5米、高1米的“唐僧西天取經圖”,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價值。
火石寨不僅僅只是一個國家級地質公園,雖然是以國家級地質公園而聞名,但這里也不乏江南水鄉的韻致。云臺山也稱掃帚嶺,同樣開鑿有石窟,位于西吉縣城北15公里火石寨鄉南到5公里的石峰群中,因山嶺上生長制做掃帚的毛竹而得名,亦稱“西武當”。這里草木蔥蘢,溪流淙淙,特別是造型奇特高高聳立的石山尤能給人以“桂林山水”的感覺。奇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建筑相映成輝。大佛殿、菩薩殿、玉皇閣、牛王殿、萬壽宮等洞窟30多孔分布在東西長約300米的石壁上,多為長方形平頂式,帶有圓形穹頂。與武家莊石窟一樣,造像多數已經毀壞,僅有殘存的石雕須彌座、佛龕、壁畫等。較完整的石雕像有4尊,最大的是身高4.8米,腹圍4.4米的立佛。還有3尊銅佛像,其中之一據考證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424年—452年)所造,還有一尊宋代釋迦牟尼鎏金銅像,高46厘米,重18公斤。掃帚嶺石窟開鑿于何時已無史料稽考,據導游介紹,如果銅佛像不是贗品的話,應該為隋唐時期所造。
同時,火石寨早在2003年就被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天然次生林2000公頃,高等植物多達215種。棲脊椎動物有56種之多,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鹿、豹和紅腹錦雞等。
石城天險
坐落在這里的大石城景點,現保存有大量的明代軍事建筑。據史料,唐朝時期這里曾經是吐蕃的兵寨。
石城(今西吉縣火石寨鄉蟬窯村),位于云臺山山頂,四面峭壁陡立,天然形成,紅沙巖質,形狀像一頭臥牛,底部周長約800余米,垂直高度約50米。東南角有人工開鑿的石階用以上下攀登出入。石城頂呈牛背形,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100米,面積大約35000米到40000余米。頂部中段從東至西有人工開鑿的穴式長方形石窟6個。東端有一窟,據推斷可能是當時的灶房。石城的四周被俊俏的巖壁包圍,只東西兩端有狹谷可通,又好似圍繞石城修筑的一座大城池,地形險要異常,易守難攻。石城是一個沿襲時間很久的地名。唐代吐蕃占據固原時即稱石堡,后來演化為石城,明代的歷史典籍里已稱其為石城。因明代初期滿俊(又名滿四)據此與朝廷抗衡而聞名,據《明史》:四年,滿俊反。滿俊者,亦名滿四。其祖巴丹,自明初率所部歸附,世以千戶畜牧為雄長。仍故俗,無科徭。其地在開城縣之固原里,接邊境。俊獷悍,素藏匿奸盜,出邊抄掠。會有獄連俊,有司跡逋至其家,多要求。俊怒,遂激眾為亂。
這次起義,歷經了大小300余次戰役,給明王朝在固原、寧夏以及隴東地區的統治以沉重的打擊,但由于起義隊伍的成份比較復雜,紀律松散,缺乏軍事素養,加上與滿俊一起起義的土達楊虎貍的叛變,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
在舊西吉縣志中也將石城列為縣八景之一,稱其為“石城天險”,并賦詩描繪:“崗巒峻巍人云標,朝日蒼茫夜寂寥。颯颯風聲沉萬壑,森森劍氣透重霄。石級有路憑誰鑿,荒城無煙待人燒。殘迭徒資敘陽照,牧馬悲嘶已非遙。”
那些“花兒”
與美的自然景觀相比,土生土長在這里的回族花兒則更讓人蕩氣回腸。
在飽覽了美麗的火石寨自然風光的同時,我們有幸聆聽了一場花兒歌會,所有的歌手都來自民間,他們用最樸實無華的歌聲,向我們訴說著歲月的飛短流長。“花兒”,又名“少年”,流傳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是回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民歌。這一傳承幾百年的民間口頭藝術表現形式,被譽為“中國大西北獨特的詩體文學”。唱“花兒”是寧夏南部山區西海固人民的風俗習慣,在表現形式上融匯了陜北信天游和阿拉伯音樂風格。這里大小鄉村,無論是田間地頭忙農活的大人,還是挑水趕羊的娃娃,誰都能扯開嗓子唱上幾首。在這里有這樣的說辭,有道是:“‘花兒’本是心上話,不唱時由不得自家;刀刀拿來頭割下,不死還是這個唱法。”我們聽到的是這首“花兒”:
關鍵字: 云臺山 武家莊 火石寨 自然景觀 西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