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
年輕的導演們把西北,特別是寧夏的鎮北堡看成了拍攝影片的勝地;張賢亮敢在其門口大膽地寫上“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而且還有一句名言“出賣荒涼”,劉曉慶對這句話很感興趣,專門以這四個字為名拍了部影片,在香港衛視播出。為什么寧夏會有這么大的魅力,能引起這么多人的關注?
寧夏是一塊神奇的地方,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從全國來講不算最小,比臺灣、海南大;論人口是530萬,在全國也不是最少,比西藏和青海多。
雖然寧夏地方不大、人口不多,但在文化事業上取得的成績不比大省差,《光明日報》曾發表評論文章《小省區也能干大事》說小省區并非什么都落后,只要有趕超的決心和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走在前列。寧夏這塊地方成為幾代導演尋求拍攝勝地的原因除人的因素以外,其歷史文化、自然景觀也給我們的作家、導演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那寧夏是怎么來的呢?
第三個文化特點是移民文化的特色。寧夏由于地處西北邊陲,在歷史上一直是個移民地區,特別是北宋和明朝時期,為加強邊關防務,不斷由中原向這個地區移民,一方面加強了當地的穩定和繁榮,促進了生產,另一方面使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并積淀了一種新的文化特色——移民文化。銀川市按現有人口統計,可以說55%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后代。我小時經常聽老人講,我們是大槐樹底下來的,我很納悶,就問大槐樹在哪里,帶著這個想法直到上了大學,我就查資料,查來查去,發現老人們的說法是對的,確實有這么回事。史書記載:在明朝的洪武和永樂年間,先是太祖朱元璋加之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不久,為充實邊疆,向寧夏大量移民,從山西移,后來又把全國各地的人向來移,山西洪洞縣就變成了移民的集散地。后來移民報到和遣散就在洪洞縣,負責移民機構的門口有一棵大槐樹,移民們扶老攜幼地離開洪洞縣時,旁的東西沒記住,就把那棵槐樹記下來了,所以世世代代流傳著一句話:“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現在山西洪洞縣當年移民點的辦公室還在,這棵大槐樹已死了兩茬了,但是后一茬槐樹現在又長起來了。移民文化從寧夏人的語言中就可以看出來,西北二民院教授林濤寫了《寧夏中衛方言志》和《銀川方言志》還有寧夏各地史志里,就收集了好多方言,比如說寧夏方言“上街(音gai)”、“買鞋(音hai)”,西部地區差不多都是這個調子;還有寧夏把“吃虧”叫“qia虧”,這話是湖南話,湖南人管吃飯叫“qia飯”。解放后,為支援西北建設,從東北、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搬遷移民或抽調大批知識分子到寧夏,比如寧夏煤礦工業的建設,基本上是東北撫順阜新煤礦的移民;新市區長城機床廠、長城鑄造廠及大河機床廠等,都是從東北大連、沈陽等地搬遷過來的;還有賀蘭縣的京星農場,是解放初期把北京城市貧民大量遷到寧夏來以后創建的,這批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是過去的沒落貴族,比如說有愛新覺羅氏、太監、袁世凱的六姨太及兒孫等,當年的賀蘭縣齊縣長,到京星農場去看這些北京移民時,不料這些貴族雖然敗落了,但是架子不倒,聽說縣長來了,就說他“小小七品縣令”。寧夏電視臺有個同志寫了個電視劇叫《黃河知我心》,寫的就是這一段。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后,就從全國各地調來寧夏大量的回族干部,后來歷次政治運動被錯誤處理的人也到寧夏來了,其中有一大批人才,緊接著上山下鄉運動,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知青到了寧夏,現在這些人都成了工作崗位上的骨干。大批知識分子、大批移民到寧夏,不僅帶來了技術和知識,也帶來了他們本地特色的文化,進一步使原有的移民文化在新的時代有了新的特征。有人說寧夏人保守,但寧夏人接受一些新潮的東西速度并不慢,所以有些外地人覺得很奇怪,怎么頭幾天在上海、北京甚至南方、深圳流行的衣服,很快就在銀川街頭出現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關肅霜來寧夏演出時說:沒想到寧夏街頭姑娘小伙非常漂亮,大米也好吃,為什么?我認為是移民特色。大家知道,美國經濟文化發達的關鍵是移民,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沖撞和交融,我們也應該發揮這個潛力,問題是我們如何發揮這個潛力。
寧夏地方小、人少,但是文化積淀并不淺薄,我們要在江澤民總書記領導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好寧夏,英雄人物同樣輩出,我相信只要勤于學習,認真工作,在座的同學們將會大有作為,會利用寧夏這塊文化舞臺,創造出更多、更好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來。
請大家記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關鍵字: 中國電影 洪洞縣 賀蘭縣 鎮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