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陵區總面積50多平方公里,東西寬約4.5公里,南北長約10公里,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平坦開闊,海拔在1130米至1200米之間。其規模與北京的明十三陵相當。初建時每個陵園均有地下陵寢、墓室、地面建筑和園林,獨立占地都在10萬平方米左右,形制與布局大體相同。由于西夏與內地的關系相當密切,因此其陵園平面總體布局,按照我國傳統的以南北為中軸線、左右對稱的格局排列,兼容了唐代和宋代帝陵形制的建筑布局和基本特點,而在陵臺、墓室、碑亭、角臺方面,又具備西夏獨有的建筑風格,形成了漢族文化、黨項族文化和佛教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
昔日的王陵,根據文獻記載,從南到北分布著門煩、碑亭、月城和宮城,宮城內有獻陵和塔狀陵臺等建筑。陵臺以夯土筑成,七層八角,逐層內收,每層收分處為檐木結構,并掛有瓦當、滴水和屋脊獸;夯土臺外部有砌磚包裹,陵臺外形呈塔狀。而如今僅存夯土陵臺、殘垣斷壁和一片瓦礫。
西夏王朝是11世紀至13世紀黨項族建立的統轄我國西部的地方民族政權。從元吳建國,共傳10帝,歷時190年,直到1227年為蒙古所滅。西夏的9座王陵分別是太祖李繼遷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李元吳泰陵、毅宗李諒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獻陵、祟宗李乾順顯陵、仁宗李仁孝壽陵、桓宗李純
關鍵字: 佛教文化 明十三陵 西夏陵 賀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