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城游記:一覽邊城要塞
兵溝,在銀川黃河東岸陶樂縣西南,是秦代名將蒙恬主持修筑的邊防軍城“渾懷障”所在地,有2000多年龐大的漢墓群,還有遐邇聞名、景色奇特的影視拍攝基地兵溝大峽谷。東方茫茫大漠一望無際,西方滾滾黃河滔滔北去……
銀溝旅游區
一、沿途風景
兵溝在銀川和陶樂的途中。我從來沒有去過陶樂,所以不想錯過沿途的風景。從車窗向外望去,只見郁郁蔥蔥的綠地和荒蕪的沙漠交替呈現,間或坐落著一些民間的土房子。過了金水園,樹木漸漸稀少,沙丘也不全是光禿禿的,長著一簇一簇稀稀的草。隔不多遠就有一條土路從公路的兩旁向兩端延伸,山莊或莊園里的建筑物,有蒙古包,也有田園式的尖頂小房。應該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車又開了一段時間,眼前更加荒蕪,前方路邊豎起一塊大牌子,寫著“兵溝旅游區”的字樣。
漸漸地,從車窗向外只能看到一片荒蕪的黃土地,雍懶地展示著無限的荒涼。車又開了幾分鐘,我的面前出現了一條狹長的裂谷,在公路的東面一直平行著向北延伸,望不到邊。路邊停著六七輛面包車,路上陸陸續續走著一些人,有的手里拿著、有的肩上扛著一些器材,那些人皮膚黝黑,臉上毫無表情,或許是漸漸炎熱的天氣把他們的熱情和新奇都蒸發了……春說,這就是兵溝了,這些人在拍電視劇呢,再往前走就是漢墓遺址了,我們在那里下車。
二、漢墓遺址
到了目的地,已經是中午十二點了。此時的太陽發出灼熱的光芒,把這片黃土地烤得干燥異常,地面上升起一股一股熱浪撲面而來。離去的車輪卷起路邊的黃土,升騰著、迷漫著我們的視線。我突然有一種在沙漠獨行的孤獨感,即使有春和中山老師的陪伴,我仍然覺得,我們在一點點變得更加渺小。
進了兵溝旅游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城門,上書“渾懷障”三個紅色的大字,字體是秦朝小篆。這里就是秦朝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時所修筑的防御軍事要塞“渾懷障”遺址所在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把稱霸北方1000多年的匈奴騎兵趕出了河套地區。公元前214年的春天,蒙恬跟匈奴人又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最后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北邊逃竄七百多余里,再不敢來犯。
進入城門,是一座高9.5米的大祭壇。祭壇呈四方形,正北方有一條長長的臺階可以直接登上祭壇的頂端,上設一個方形的香爐。我們沿著臺階登上祭壇的頂端,不禁為所看到的景色感嘆不已。以“渾懷障”、祭壇以及其后的漢墓群為界,東邊是茫茫大漠,綿綿不絕地舒展著龐大的身軀,發出燥熱的氣息包裹著人的身體,抽吸著人的精華;而西邊則是蒼翠一片,清新的空氣夾雜在滾滾熱浪里,時不時地撫上臉頰,讓人頓感神清氣爽……據說,“渾懷障”守將在兵溝設祭壇,祭祀天地和陣亡的將士。而現在,當人們走上這座祭壇,在為自己和家人祈禱的同時,也會對那些在此流血犧牲、開拓邊疆的古人產生濃濃的敬意吧。導游還介紹說這座祭壇具有儒、釋、道、八卦的風格。我對此一竅不通,可惜我當時忙于看風景,也沒有深究。現在想想頗為后悔。
繞過祭壇,與漢墓地宮的大門相連的,是一條長而筆直的石鋪甬道,既神道。所謂神道,是陵主“靈魂”出入陵墓所走的地方。清代的帝王陵大都修有神道,嚴禁任何人在其上行走,違者要受到嚴處,并有“橫走罰、豎走殺”的戒律。神道的兩旁排列著象征御林軍的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臥駱駝和立象等,作為儀仗鑾駕的象征,日夜守護著“皇宮”,顯示皇家的威嚴。今天的游人可以隨意地在神道上走來走去,而不必顧忌封建社會皇家的戒律。
漢墓成片地坐落在這片土地上,大部分都沒有發掘,雖然只見一座座隆起的土包,還是讓大家感嘆不已,仿佛回到了鐵馬兵戈的古戰場……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里雖沒有青山,但西有黃河,東有大漠,將士們的英靈也應得到安息了。
神道的盡頭就是漢墓地宮的入口,我們拾階而下,登時感覺到異常涼爽。首先展示的四個墓室是被盜墓賊光顧過的,其中有價值的東西都已經被盜走,只剩下古人的尸骨殘骸。四個墓室深淺不一,最深的距地面有十六米,其他三座分別是九米和六米。墓室的深淺和結構也顯示著主人的身份的貴賤。第一個墓室深十六米,整個墓室是用名貴的楠木制作而成,分為里外兩個室,室之間隔著一扇鏤空的帶窗小門,里面的一間又分為兩半,左邊放棺材,右邊是放金銀財寶等隨葬品的。可惜現在只能看到一些破碎的陶瓷瓦罐。棺材的木質也是名貴的楠木,棺材厚九厘米,據專家考證,這個墓室的主人是一個將軍。第二個墓室較第一個淺,只有九米深,墓室的結構也不同,是兩個拱形的窯洞,里面比外面稍小些,所用的材料是帶扣的青磚,青磚一頭厚一些,扣扣相連,非常結實。棺材就放置在里面的墓室里,外面也是擺放隨葬品的。這個墓室的主人的身份不如第一個墓室的主人身份高貴。第三個墓室距地面只有六米,最簡陋,棺材厚也只有六厘米,專家推測可能是第一個墓室主人的陪葬墓。第四個墓室和其他的幾個風格完全不同,可惜整個墓室已經遭到破壞,看不到它的原貌,棺材厚九厘米,長有2.19米,但是棺材蓋是抽屜式的,此墓室主人同第一個身份大概同等,推測是依他的家鄉的風俗習慣下葬的。對于現代人這樣的驚擾,古人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會做何感想呢?
關鍵字: 兵溝 影視拍攝 邊防軍城 陶樂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