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鄉馓子
馓子:“點心香,月餅美,回回的馓子甜又脆”。這話一點不假,馓子是回族群眾的傳統食品之一。古稱“環餅”、“寒具”。在寧夏吳忠的回族人民擅長炸制馓子,并且十分鐘愛這種美食。每逢開齋節、古而邦節等民族節日,回族家庭都炸馓子招待客人,饋贈鄰里。
據史書記載,馓子的誕生始于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曾寫詩贊美馓子的作法:“殲車接成正教導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壁金”。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炸馓子:“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索索扭捻成釧之形,油煎食之”。
炸好的馓子
炸馓子也叫擺馓子,要有嫻熟的技巧,回族婦女擅長炸馓子堪稱一絕。炸好了,香酥甜脆,炸不好,綿如皮條,回族辦喜事炸馓子多由老年或中年婦女掌鍋。馓子不僅造型獨特,而且方便易作,如今不但回族家里廣泛作,而且西北信仰伊斯蘭教的其它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撒拉族等都有節日作馓子的習俗。現在馓子已成為回民團結和睦友愛的象征,是歡度節日不可缺少的圣潔的食品。
寧夏回族的馓子,素來以股條細勻,香酥甜脆,金黃亮潤,輕巧美觀,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贊譽。
關鍵字: 回族 寧夏 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