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游之山江墟場
鳳凰的周邊有一些村寨,按農歷日期不同,在不同的村寨設有墟場,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集市。如逢一、六、十一、十六、二一、二六在禾庫;逢二、七、十二、十七、二二、二七在阿拉和臘爾山;逢三、八、十三、十八、二三、二八在山江;逢四、九、十四、十九、二四、二九在黃合;逢五、十、十五、二十、二五、三十在吉信。在我們的行程中,剛好可以趕山江的墟場。 山江村是這些設有墟場的村寨中離鳳凰最近的,四十多分鐘的車程即可到達,票價三元。山江本是鳳凰和臘爾山之間的一站,但山江有墟場的日子里,大多數小巴都只往返于鳳凰和山江之間,基本不會再往臘爾山跑了。所以我們的計劃,上午山江,下午臘爾山被打亂了,只好再做其它安排。 雖然往返兩地的小巴很多,但仍是坐無虛席,連過道兒里都站滿了人。再加上有的村民背著自已的貨,如沱江的小蝦,自家種的水果、辣椒等等,那小巴是絕對地超載。與我們同車的有位苗族大姐,她穿著藍色的粗布苗族服裝,膚色黝黑,臉上的皺紋很深,挑著一笸籮紅色的油炸小蝦,滿心歡喜地去趕墟場。沿途,還看到有的村民挑著兩籮筐貨物,步行去趕墟場的。 車行了一陣子,忽然到了個熱鬧的地方,開不起來了,大家紛紛下車。只見這里人來人往,其中很多人穿著粗布民族服裝,頭裹毛巾或戴斗笠,身上還背著籮筐或挑著擔子。他們都皮膚黝黑,有的似乎年齡不大,皺紋卻爬滿了臉。一條略有坡度的路向坡上延申,道路兩邊擺滿了各種貨物。有竹編的籮筐、斗笠、針頭兒線腦兒、繡花枕頭、解放鞋、紅辣椒、山梨、山葡萄、餅干、果脯、點心、雪糕什么的,感覺回到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童年。這就是墟場了。路邊有扇大門,人們進進出出。出于好奇,我也進去了,發現里面全是賣活禽的。毛茸茸的小雞、小鴨、小鵝被圈在草編的籬笆里,啾啾地叫著,等著買主前來挑選。沿著這條熱鬧的路向上走,能夠看到有家臨街的小雜貨店門口,架起了一臺14寸的電視機,一大群人興高采烈地圍著看。旁邊有個賣茶葉蛋和桐葉粑粑的小攤,花了五毛錢,從大姐手里接過一只熱騰騰的桐葉粑粑,糯米混著桐葉的香味好吃極了。 臨街還有一所破舊的希望小學。一些孩子正在操場上進行希望工程助學演出。四個高年級的苗族小姑娘先敲了一通苗家大鼓。隨后,一個低年級的小丫頭又跳起了印度舞。她一笑起來,是個小豁牙子,小臉蛋上又重重地涂上了兩團胭脂,很是可愛。 這條路的盡頭,是個小型停車場。停著一輛臟兮兮的小巴和幾輛破舊的小貨車。遠處是一片綠油油的水稻。田間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山江苗寨。寨子不是很大,大部分房子是新修的。寨前有一堵墻,是小巖板砌起來的,倒像是有些年頭了。山泉順著巖板滴下,墻的下半部已長滿了青苔。 回程的路上,又看到了賣油炸小蝦的苗族的大姐,她一臉沮喪。籮筐里的小蝦似乎只比來時少了一點,沒賣出多少。這墟場看似繁榮,但很明顯,這里的村民仍過著艱苦的生活。
關鍵字: 二八 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