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中的背影洪江古商城小記
一般人所謂的湘西,是指鳳凰、張家界一帶,那里游客云集,早已美譽在外。其實我以為湘西可分為南北兩處,湘黔鐵路攔腰橫貫湖南,在湘西有懷化站,位于交通要道,是個較大的城市,而湘西的南北就以懷化分界。湘西之南,一般人較少去,其實那里也有不少值得一顧的地方。我在走過湘西之北后,準備將這湘西之南再領略一番。 在下了梵凈山后,我在早晨離開了貴州銅仁,下午就到了位于懷化正南的洪江。 古商城和窨子屋 洪江古商城早在明代便有了一定的規模,由于地處沅江邊,便成了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上通湘黔山區,下達洞庭湘江。隨著商業的興隆,各處客商云集,古城內店鋪林立,作坊成群,形成了商城的繁華榮茂。 自古湘西多匪患,所以古商城的大戶人家紛紛建起了“窨子屋”。所謂“窨”,有窖藏的意思,而窨子屋則是高墻包圍,門不大但厚重,內里是二三層高的房屋一進進的圍起來,每進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天井,就如同窖藏一般,所以稱為窨子屋。洪江的地勢高低不平,所以房屋就地勢錯落而建,街巷繞房舍彎曲而走,導致了古商城的街巷有了如迷宮一般的“七沖八巷九條街”。有了這般的高墻深宅,再加上曲折莫辨的窄巷,還有巷口的拱門,構成了那個時代的防盜工事,保得一方平安。 窨子屋 市鎮的興旺依賴水道,但隨著近代陸路交通的發達,洪江開始衰敗了。湘黔鐵路從北邊經過,造就了一座鐵路運來的懷化城,而冷落了洪江;國道從西邊通過,成就了黔江的大片新市區,又遺落了洪江。 不過,倒是被冷落在交通要道旁的洪江,僥幸沒有被開發的大潮將它的古舊席卷而去,留下了前人創造的一片遺跡。眼下的洪江,雖然已經拆去了臨江的一帶,變成了呆板的千篇一律的隨處可見的城市街道商鋪,但在那些毫無美學可言的多層建筑后面,存留了古商城的一部分,其中仍然保存有明清古建筑380多棟,成為了游客光顧的主要著眼點。 洪江古商城近年被發掘出來了,當地政府在做著大力的宣傳。游客們開始光顧,他們的身影不時在高墻窄巷、深宅大院里閃現。旅游的商機也使古商城從默默無聞到大力開發,現在一些窨子屋內的住戶已經開始搬遷,一些特種行業也被包裝,期待著從中挖掘出gdp來。 高家書院和主人 窄窄石板巷,高墻下一扇門,在門檐下掛著一對紅燈籠,上有一個“書”字,推開發出“吱呀”聲的厚重木門,就進入了一個高樓高墻包圍的小小庭院。院內一個青石六角缸,缸體的三面雕著花,另三面則刻著詩文,青石缸原先是用于儲水防火的,而今卻被主人養著金魚,色彩鮮艷的金魚活潑潑地游動,給色調偏冷的院子增添了一份活力。這就是高家書院,當年高家的弟子們就在這個院內上著家族辦的私塾。 現今的主人聶先生十分熱情的接待了我,他家的這個小小客棧從不做宣傳拉客,只是接待朋友們介紹來的客人。底層的客廳兩側是客房,樓上是聶先生自己住著。我住進了一樓的廂房,層高足有四米,窗戶不大,有些暗淡的光照著黑黑的板壁,幾件時代不同跨越近百年的家具井然安放,三面圍的大床掛著蚊帳,被褥整潔,躺上去給我極其松弛的感覺,連空氣中的味道都似乎透著一股歷史的遺留。這是一處可以使人放松沉靜的地方,吸引著我在此流連了四天。 聶先生的孩子在外地,只他夫婦二人。聶先生待我極熱情,陪我走街串巷,介紹風土人情,還邀我一同參加他朋友們的聚餐活動。他開這個客棧,似乎主要倒不是掙錢,而是為了時常有客來熱鬧一番。我在洪江逗留的這幾天里,吃住都在聶家,聶太太的廚藝頗高,將家常菜肴做得十分合口味,我在奔波多日后,能有這種家庭似的飯菜和住宿,真是慰人心暖。 各式人家 住在聶先生家還有一個好處,可以登高到他家的屋頂平臺,去俯看古商城。放眼看去,滿是黑瓦,那黛瓦層層的疊起來,鋪開去,魚鱗般的蓋住間間房舍;而房屋則鱗次櫛比的高起來,矮下去,錯落成宅院深巷;而那些粉墻,只露出窄窄的一條,在一旁勾勒出院落街巷的輪廓。整個古商城只有街巷和高墻深院中小小的天井透著天,其余全被屋頂遮蔽。 聶先生帶我在令人暈頭的小巷里穿行,不時的介紹指點著那些大宅院。古商城的大宅院一般為兩類,一是官員家宅(包括退休和不在任的),一是經商人家,這些大戶人家一律的有著幾進深院,天井高高在上,只是在太陽高懸時才有陽光照入。 到了一大院,在庭院的墻上刻有一幅字,居然是我家鄉揚州的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字:吃虧是福。據當地人介紹,當年大院的主人是鄭板橋的親戚,做生意賠錢后,鄭板橋以這幅字贈他,以示安慰(不過我在揚州倒沒查到這種說法)。 還有一些建筑是近代才出現的,包括銀行、報館,這些建筑的外表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內里的格局已有變化,如西式的樓梯、欄桿、窗欞。在其中一處,還看見了當年躲避匪盜的暗門,當遇匪患時,全家可以躲入暗室,從另一通道逃逸。 古城中還有一些特種行業,聚集在一條街上,有煙館,供人吸食鴉片,館內還有密室和暗道,以便那些不愿意曝光的煙客們悄悄前來吞云吐霧,過一把癮。 與煙館相鄰的還有青樓,這古已有之的場所,也曾在文人墨客的文字里被描述,什么“秦淮八艷”,什么“贏得青樓薄幸名”,似乎倒有了些浪漫的情調。青樓,也總是伴隨著商業的興旺而生存,洪江自然也存在這個古老的行業。那些當年的房舍仍然存留著,恐怕在其它地方是再也見不到成群的這樣用途的房舍了,所以青樓也成為旅游的一個亮點。將這罕見之屋做為賣點倒沒啥,不過從事古商城開發的人,將青樓掛了些飄搖的彩旗,還弄了些文字在上,這倒是生出了幾分曖昧。 在一家青樓的門前,掛了一個牌子——“紹興班”,看來是當年來自紹興的女子在此謀生。這倒有趣,如今在沿海發達之地,可不乏來自內地的女子也在或明或暗地從事類似的職業。可見當年洪江的經濟地位,也類似如今的沿海,是相當的繁榮昌盛,引得紹興孔雀往西飛。 在這些經歷了百余載的各式老屋內,如今居住了許多家市民,當年的一家大宅,就可以容進十幾戶人家,顯得擁擠不堪,還有各家自行的搭建,更是凌亂。雖然居住條件不好,可是居民們很是熱情好客,見你進來,總是說隨便看,任由我到處亂串。 聶先生說,如果你是春節來的話,可以在這里從早吃到晚,隨便到哪一家,都會將你當賓客來接待。我走過的古城鎮也算不少了,可是像洪江古商城規模這樣的大,原狀這樣的好,可是從沒見過的。就像揚州這么大名氣的古城,也只零落地殘留了幾戶大宅院。也許就是因為洪江地處湘西一隅沒有名氣而幸免。 墻上的歷史 高墻圈起了個個窨子屋,高墻排列在石板巷的兩側,高墻在磚砌石壘外,總要抹上一層灰泥,而灰泥在歲月的剝離下,總得過一些年再來抹上一層,于是灰泥形成了層層疊疊,包裹著高墻,也包裹了歲月和曾經的記載。 然而灰泥在歲月的侵蝕下,脫落了,斑駁了,顯現出它曾覆蓋的原來。在一面高墻前,我看到了四道的泥灰層。其中的一層是黑色的,全然不同于其它的粉白。聶先生告訴我,那是在抗戰期間,為了遮蔽城市,防止日軍的飛機轟炸,于是將所有的白色粉墻全部抹上了黑色的一層。 筆墨書法,是國人傳統的喜好,將這一喜好用在粉墻上,也是有著悠久的歷史。當年的宋江,酒酣后于粉墻疾書,卻成就了一百單八將的風云際會。近代的中國,由于政治的大眾化,墻壁更是成了發表言論的大規模可視化瀏覽物,在紅色狂飆的年代達到了極致。 古商城的高墻,當然也不
關鍵字: 鳳凰 張家界 懷化 洪江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