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黃龍溪,尋找四川小鎮之美
古鎮黃龍溪,尋找四川小鎮之美題記: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注定了孤獨,也許我們只是在尋覓相同的靈魂,讓我們在孤獨時候可以相互溫暖。 第一次知道黃龍溪是因為《芙蓉鎮》,謝晉在這里讓姜文出了名讓劉小慶再放光彩,也讓這個川西小鎮名聲大噪,知道已經很久了,不曾想過去:“去黃龍溪吧!”“那里有什么?”“有古鎮和焦皮肘子!”表弟在網那端告訴我。其實我剛剛去了麗江,本來就不應該再去這樣的地方,人們常說:“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其實感情也是這樣的,有的人這一生經歷了真正的幸福,對身邊的其他人多半是視而不見的“曾經蒼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這應該是幸福的事,可是我以為這也是一種悲哀,其實每處風景依然有它獨特的美麗,所以我覺得什么時候都應該帶著感恩的心去看我們身邊的景和物,才能讓自己永遠有一顆鮮活的心。知道黃龍溪位于四川平原的南部,距離成都四十公里雙流縣境內,府河和鹿溪河流經這里,是四川有名的十大水鄉之一,距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也是古代軍事重地,三國時諸葛亮曾經囤重兵在此。 古人云“黃龍渡青江,真龍內中藏”,據說黃龍溪由此得名。成都發往各個旅游景區的車全部在新南門車站,驅車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東臨錦河,北靠牧馬山的古鎮黃龍溪。穿過高高的“黃龍古鎮”的牌坊,拾級而下,一條深深的小巷通向黃龍溪的盡頭。來之前我是有心理準備的,因為我知道我去了美麗的麗江,應該沒有什么古鎮能替代麗江在我心中的美麗了。可是我覺得黃龍溪更像是一個鄉間小鎮,這里沒有麗江的雅,沒有麗江的幽,沒有麗江的風情。 這里像我的故鄉,準確的說它沒有我的故鄉,四川著名的水鄉——五通橋的美麗,可是我今天踏上的是黃龍溪。這里沒有麗江導游揮動的黃旗,沒有帶隊的喇叭聲。街道的兩邊,賣的就是紅薯,山藥,野生菌…不過我覺得那些手藝人編的小蟲,小動物真的是栩栩入神,要不是我怕這些活靈活現的家伙真想帶幾只回家,這里最多自家制作和采購來的古鎮特產———竹葉煙熏豆豉和芝麻糕,可是現代的人已經對這些失去了食欲。走進黃龍溪,就能看見兜售花環和花籃的的老人,雖然她們幾乎沒有什么顏彩搭配的概念,紅紅綠綠的,不貴,花籃三元,花環一元,全部是鮮花。 沒有來之前知道這里已經是老年人在守望著故土了,可是他們仍然用自己的雙手編制著生活。我的心情真的非常感慨,記得小時侯,在外婆家,外婆家居住的地方,曾經是商業非常發達的地方,是有名的鹽碼頭。后來商業萎縮后,媽媽她們那輩幾乎全部出去工作了,到了四面八方,也是因為工作的原因,又把我們寄養在老家。外婆她們這一代人,在撫養完自己的子女后又肩負著養育我們這一代的任務。現在我們已經離開了故鄉,只是在有時間,和有心情的時候才回去。 這里的民居多半是明清時期留下的,保存的還是比較好,如果說華麗它不能與成都琴臺路的古建筑相比;如果說富足肯定是比不上徽商和晉商的豪宅,如果說娟秀還不如遠在云南的納西民居,可是它就像我的家鄉,讓人覺得熟悉,親切。外婆家居住條街也有非常好的民居,記得表哥他們以前居住的房子就非常好,前幾年回去已經顯得非常冷清,地上長滿了青苔,小時候熱鬧的場面已經沒有了,只要悄悄盛開花說明這里依然有人家居住。 黃龍溪的民居一般都是一樓一底,可以想象的出當年這里的繁華,那時一定是個世外桃園,現在走在青石板鋪上的小巷里,看見木柱青瓦的樓閣房舍,鏤刻精美的欄桿窗欞傍水而建,臨江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是古蜀民居“桿欄”文化的體現,多的是感嘆,這就像我的故鄉。只是故鄉沒有黃龍溪的商鋪,沒有賣香賣蠟的,沒有開餐館的,我的故鄉更寧靜,這里和故鄉不同的是,這里沒有故鄉更純粹的寧靜,可以想象的出,當年謝晉導演在這里拍電影時,十里八鄉的老鄉在這里看希奇,后來《家.春.秋》《少年朱德》《海燈法師》來了…,更多的游客來了,他們的思想在變,觀念在變。現在這里的人們已經有非常發達的商業意識了。 所以雖然我的故鄉一路走來,河的兩岸榕樹沿著河,街沿著樹,那些蒼勁雄偉的,奇形怪狀的榕樹,枝繁葉茂,童童如蓋,春天一到就發出淺淺嫩嫩的葉子,夏天則變成了墨綠色,遠遠比過黃龍溪的榕樹多和茂盛。黃龍溪的榕樹在剛剛進古鎮的那一棵據說是可以實現心愿的樹,許多樹被人披上了紅紅的布,它們比我故鄉的樹更有靈性吧。只是這里比外婆家那條街上的寺廟多,這里鎮江寺,潮音寺,古龍寺,每當廟會時你也許會看見往日的喧鬧場面。而且這里最有名的是每年正月初二到元宵節的“燒火龍”,那
關鍵字: 四川 芙蓉鎮 黃龍溪